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实探北京图博会香港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5-06-20

  北京6月19日电 (黄欣欣 李百加)1927年,鲁迅在香港演讲时回应学者对香港文坛荒凉状况的担忧时表示,香港将来不会成为文化沙漠,“就是沙漠也不要紧,沙漠也是可以变的”。

  “从萧红、戴望舒等南下文人算起,几代文人的努力及国家对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正重塑香港文化形象。”19日,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香港馆,回溯鲁迅当年的发言,香港出版总会理事于克凌向记者感慨。

  当日,香港馆内书友络绎不绝。展区出版、印刷物涵盖非遗、城市风情、华语文学等类别,从《戏台前后七十年:粤剧班政李奇峰》《凉茶在民间》到萧红、金庸等作家代表作,从《白鹿原》《一日三秋》繁体字版到展开即可弹起的互动式印刷品《香港节日》,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游客驻足。

  不远处的洽谈区内,香港大学出版社正与内地出版社热络交流。文化艺术出版社负责人斯日古楞表示,香港地区的出版社凭借当地高校国际化的学术网络,成为获取前沿研究成果的快捷桥梁。

  作为本届香港馆承办机构代表,于克凌穿梭在展区,不断被出版商拦下交流。

  于克凌向记者介绍,香港当代文学源头多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南下文人、作家算起,他们或客居、或定居、或途经香港,无论时间长短,都对香港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其作品至今读者众多。当下香港文学既有本地年轻人的探索性作品,也有葛亮等“港漂”融合两地文化的创作。

  他指出,香港曾是重要的文学驿站。“内地作家早年出访海外,世界各地作家进入内地,许多经停香港进行交流。这种双向流动,使香港汇聚了大量文人。”

  于克凌透露,即将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语文学节正要借助香港独特优势,汇聚全球华语文学力量,重构香港文化盛事。“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香港绝非‘文化沙漠’,它正从绿洲向草原进化。”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