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传统文化元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创新表达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5-05-08




  作为传统文脉传承与现代设计创新的协同载体,高职院校在新时代青年文化价值观形塑中发挥着实践导向的育人效能。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创意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其课程体系需兼顾专业技能传授与文化素养培育的双重使命。本研究聚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场域,系统探讨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转化机制与教学实践路径,以期为培育具有文化辨识度的设计人才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符号解构与语义再生: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路径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课程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方法体系,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元素理念。[1]教师需要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过程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共鸣,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及外延的深入剖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潜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进行重新理解和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他们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文化转译是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关键路径。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文化转译。通过项目制学习,引导学生实现传统符号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并借助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方式将自己的创新进行有效表达。

  数字赋能与跨媒介叙事:技术驱动下的文化传承创新

  当下,数字技术的问世与发展,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提供了新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提升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效率。[2]

  其次,教师可采用动画、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工具和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叙事效果,提升作品的故事性,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最后,教师还需要借助数字工具提升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效果。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工具对包括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方面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收集。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可借助动画、视频等媒介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效果。

  混合教学模式与动态评价体系的双向建构

  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线上教学技术与线下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能切实提升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借助线上学习平台自行查找学习资料。

  另外,线下课程提供了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性操作和项目讨论。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和设计知识的学习转移到线上教学,而在线下教学中则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实践,这样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以学生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来说,动态评价方式要求教师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通过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等方式,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充分掌握,并且可以结合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掌握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3]

  结语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与创新。未来,要立足于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并加强传统文化元素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与实践应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