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为配合宣杭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去年12月和今年2—6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区博物馆联合对余杭星桥三亩里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一处建筑在人工营建土台之上的良渚文化中晚期村落遗址,清理墓葬5座、较为明确的建筑单元5个、灰坑43座、沟6条、水井1口,出土各类器物110余件。
遗址现为海拔4.2米左右的农田,处于东、南、西三侧均为低山的U形口内,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
三亩里遗址的人工营建特征非常明显,早期为间距约20米的东西2个独立中心土台,经过后来大规模营建,到晚期合二为一,营建范围东西跨度超过110米。东西2个中心土台的营建土层为3—5层不等,以黄褐色和棕褐色土为主,夹杂有棕褐色砂粒和风化的基岩,土质坚硬而纯净。而后期营建部分主要为褐斑青灰土,土色统一,土质略软,少有包含物。
发现的各类遗迹相对集中地分布在2个中心土台及其边缘地带。东侧中心土台台面形状从南侧看呈一倒梯形,东西宽21—29.5米,南端略窄,南北高18.5米,中心土台仍继续往北延伸至本次发掘区外。在此中心土台上共清理柱洞(坑)116个,柱洞(坑)以圆形或圆角方形为主,直径20—60、深10—45厘米。柱洞(坑)内柱子已不存,一些柱洞(坑)底发现垫有陶片。根据柱洞的排列情况,初步将这些以柱洞(坑)为代表的建筑分为4个建筑单元。这些建筑单元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建筑,由南北2—3排柱洞(坑)围筑而成。但没有发现与建筑居住有关的其他遗迹如灶等。在中心土台的中部和东部清理3座墓葬,在土台的西北侧发现一口土坑水井,中心土台及其边缘清理灰坑24座。此外,在中心土台以南不同营建地层上发现代表不同时期的2条水沟遗迹,结合遗址的地理环境,水沟的排水或挡水功能比较明确。总的看,该中心土台显然经过精心营建,而村落的布局严谨,富有特点。
西侧中心土台则是依托西南侧低山斜坡而建,从已发掘情况看,土台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台面东西宽约15、南北长超过22米(往北延伸到发掘区外)。土台上清理一个建筑单元、2座墓葬、19座灰坑和3处沟状遗迹。
清理的5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从出土的鱼鳍形鼎、凿形足鼎、豆、罐、杯等器物看,属良渚文化中期或稍晚。
另外,在打破东侧中心土台北部的良渚晚期黑土层中出土了大量良渚晚期的遗物。陶器制作上,夹砂陶中夹蚌非常流行,鼎足流行素面厚实的扁方足而少见鱼鳍足或T形足,陶器纹饰中有前期少见的篮纹、绳纹、方格纹等。石器中以大型的石犁较为常见。在出土的一件夹砂陶缸残片外腹部上发现一组由头戴羽冠的神兽纹和草叶纹构成的精美刻画图案。
三亩里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良渚先民对居住址地理环境的选择特点,探讨良渚文化时期村落的营建、布局等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丁 品 林金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