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找到了失落的夏王朝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14
  二里头,洛河北岸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庄。鲜为人知的是,这块土地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十九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但这一民族的久远记忆,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甚至怀疑这一段辉煌是否曾经有过。
  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新闻背景

  寻找失落的夏王朝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家致力于寻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遗存,这种探寻活动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豫西地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中心活动区域,而“下洛之阳”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自此,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四十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据新华社电经过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最早可确认的都城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基本搞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这对于全面认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追寻中国早期城市及国家形态的源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里外各有三条大道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宫殿区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左右,近来又发现了宫城城墙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重要突破。
  已探明的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络系统由3条大道组成,它与过去发掘的1号、2号宫殿基址走向一致,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长度近七百米,北侧大道和南侧大道已探明的长度均超过三百米,两路间距约四百米。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东西约2400米南北宽1900米许宏说,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如今遗址规模与布局大势已基本被掌握。最近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二千四百米,南北最宽约一千九百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三平方公里。
  目前,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的探索都在积极进行之中。像正在致力于此项研究的其他学者一样,许宏博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有理由相信,二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成都晚报讯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