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网
首 页 考古发现 文化资讯 全国展讯 艺术个展 各地大赛 国际传讯 拍卖预告

New Page 1
 

艺 品 查 询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付建文 王锡良陶瓷世家第三代传人, 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国家一级技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家 、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非遗传承人,百千万工程人才,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政府津贴获得者 。系民建会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 ,江西省青联委员。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后随其外祖父王锡良(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艺。现就职于景德镇市文联景德镇书画院 。黄山学院客座教授,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彩绘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江西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景德镇市十大杰出青年,景德镇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3+1+X”省级高层次人才。


            ......  详细情况请点击观看
付建文组合瓷板

 

您现在的位置:中艺网 涓撳璁哄潧
中艺网--文化资讯

"火眼金睛"如何练就?访故宫书画鉴定专家杨丹霞

( 中艺网  2011年2月11日  )

  记者:请您谈一谈书画鉴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杨丹霞:鉴定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用眼睛看一看,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别的过程。当鉴定家们面对一件书画作品时,会迅速地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这件作品的所有资料,飞快地调集出来,跟面前的这件东西进行比对。从书画的材质、造形、构图、用笔、墨色、题款、印章、印色,还有其他人在这个作品上的题跋、藏印等综合地进行判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鉴”。

  除了“目鉴”之外,还需以考证为辅助。靠目鉴基本可以肯定作品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案头功夫,对这个作品上的信息进行考证。比如,如果题款提到了作画地点,就要查查画家的年表,看当时画家是不是在那个地方。如果题款说此画作是送给某位的,就要查查这人和画家是否真的认识。

  记者:普通收藏者怎样培养自己的鉴定能力?

  杨丹霞:鉴定靠的就是平日的积累。事实上,书画鉴定这门学问是人人都可以学的,学习的基本要素是: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悟性的高低。只要你用心,长时间沉浸在对某一个书画家,某一个流派,或者是某一个时代的书画鉴定当中,就能够获得许多的心得。慢慢地积累、整理、校正,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以前老先生们总教导我们,“不知真,焉知假?”意思就是学习鉴定就是要先在自己的脑海中树立真迹的标杆,只有掌握了判断真伪的尺度,才能谈得上鉴定。一个鉴定家若从来没上手看过一件北宋画,却要鉴别宋徽宗的花鸟,他根据什么鉴定呢?那是很难想象的。

  除了大量看真东西之外,我主张对书画鉴定感兴趣的朋友多看展览,虽然是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距离看,绢或者纸张的纹路、年份感,用笔、墨色的细微变化,印章的篆刻和印色,还有手感等都无法感受,但即使是“雾里看花”,也比看图录强百倍。

  记者:要练就鉴定眼光,除了足量的积累还需要准备什么?

  杨丹霞:培养鉴定能力不仅需要量的积累还需要有质的变化。所谓质变,就是看了很多东西以后,还要善于总结。我举一个例子,近现代大家张大千的艺术生涯长、作品丰富、风格变化有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上手看了大量他的作品后,还要善于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自己的脑子尽量变成像电脑一样,除了大量的存盘以外,还要把它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拢,进而总结出他早、中、晚甚至暮年期的风格特点,牢记心中,这就是真迹的标杆了。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存储了一定的标杆之后,还要继续地积累和学习。只有长期积累,善于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修正,加上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才能造就出杰出的鉴定家。

杨丹霞: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书画鉴定专家

          推荐给好友 中艺论坛  便于打印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资讯!
更多的涓撳璁哄潧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中艺顾问 | 有关合作 | 联系方式 | 投诉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8-2013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 - 056-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