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网
首 页 考古发现 文化资讯 全国展讯 艺术个展 各地大赛 国际传讯 拍卖预告

New Page 1
 

艺 品 查 询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毛火明,1948年出生于景德镇,从小对传统书画刻、堆雕和捏雕都有极深厚的兴趣,1964年参加工作,1984年到旸府滩“国营景德镇肠府瓷厂”承包厂长,1989年市政府的王军代表三次到竟成镇做事,自已不辞竟成镇,为瓷业艺术奋斗,经常拜陶艺名家为师,认真研究古今陶瓷的制作技艺,作品风格独特、集书画、雕刻、捏雕和堆雕为一体,每件作品都是独无二的精品。

2005年评选为全国优秀陶瓷艺术家评选大赛“杰出奖”

2006年作品和谐共处”由收藏家协会评为优秀奖。

2008年作品“和谐共处”由中国收藏艺术精品博览会评为金奖。同年由抗震救灾重建汶川名瓷名画慈善拍卖会暨香港首届紫金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和评为景德镇“十大杰出工艺美术新星”,作品已被荚国珍宝博物馆正式典藏。同时已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重建汶川爱心大师”荣誉称号,也就是同年2008年荣获“瓷都杯”全国陶瓷艺术品大赛金奖和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工艺品大展赛金奖。

在此同年由“中国书画家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09年由世界华人华侨联合会评为“杰出华人陶瓷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作品“不患的生命”荣获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银奖。2011年作品“春蚕”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莆田)银奖。

2010年瓷雕挂盘“春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专利权。

2011年瓷雕“小桥春            ......  详细情况请点击观看
毛火明鹿鹤同春 127CM

 

您现在的位置:中艺网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讯
中艺网--文化资讯

战国秦汉墓地发现楚文化相互研究

( 中艺网  2022年3月19日  )



  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出自《史记》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典故令人印象深刻,在真实历史上,战国秦汉时期的秦人与楚人、秦地与楚地、秦文化与楚文化之间演绎过怎样的“爱恨情仇”?最新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之一的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相关研究,或让后人从中略窥一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1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郑家湖墓地发掘是一次考古新发现、大发现,将深化学界对秦人与楚人如何相处、秦人如何治理占领地、秦文化和楚文化如何相互影响融合等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

  他说,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是战国晚期至汉初的一批墓葬遗存,既有A区和B区的楚文化墓葬,又有C区的秦文化墓葬,它们并存的内涵及其演变,无疑再现了这一地区由楚至秦到汉的历史文化及其演变过程,并且是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过程中历史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云梦地区尤其是楚王城周围一带,1970年代以来已先后发掘过睡虎地秦墓、龙岗秦墓、大坟头西汉墓等10多处战国秦汉墓地,都有重要发现。在此基础上,这次郑家湖墓地发掘研究又有不少新的重要发现,如葬具绘画、长文觚等均为全新发现,还有秦文化漆器等一大批其他珍贵文物,以及诸多丧葬遗迹等。

  白云翔指出,就葬具绘画来说,虽然战国早期的随县曾侯乙墓曾有发现,但不是人物画,郑家湖墓地234号墓发现的人物形象葬具绘画,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并且绘制精致、内涵丰富,开启了汉代墓葬绘画尤其是人物绘画的先河。

  就长文觚来说,郑家湖墓地出土长文木觚年代为战国晚期,不仅年代最早、文字最长,内容是传世文献未载的“策文”,并且跟以往发现的汉代的五棱竹觚、木质的三棱觚和六棱觚等在形制上不同,其内容也不同。

  此外,郑家湖墓地275和276号墓等都是秦式铜器和楚式铜器共存;234号墓等出土的葬具绘画,是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图像中秦文化因素浓厚,但该墓棺椁结构、木椁设门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这些新的考古发现提出不少新的问题,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将推动考古学界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

  白云翔认为,郑家湖墓地诸如此类的新发现再结合多领域科技考古的成果,无疑用科学实证材料丰富和活化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包括楚人和秦人的丧葬文化、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卫生疾病状况、食物与饮食结构,以及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玻璃器、纺织品等制作技术,秦楚文化交流、人群交融等。



          推荐给好友 中艺论坛  便于打印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资讯!
更多的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中艺顾问 | 有关合作 | 联系方式 | 投诉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8-2013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 - 056-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