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网
首 页 考古发现 文化资讯 全国展讯 艺术个展 各地大赛 国际传讯 拍卖预告

New Page 1
 

艺 品 查 询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应天齐是中国新时期以来颇为重要的版画家,他的代表作《西递村系列》曾享誉画坛,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品之一。(王琦语)

20年前 ,应天齐发现了不为人知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历时八年(1986-1994),创作了中国画坛颇具盛名的作品《西递村系列》。因该作品的知名度使得西递村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村系列》作品屡次获得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版画创作杰出奖、日中版画奖励基金会金奖,中国美协、版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大奖。

 应天齐,安徽芜湖人,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屡次获得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大奖。1995年出任中国美协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评委,1999年获得中国美协80-90年代版画创作贡献奖。

1999年国家电信总局选用8幅《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发行IC电话卡《黟县古民居艺术》。2004年国家邮政总局选用四幅《西递村系列》版画发行特种邮票《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早在20世纪70年 代末,应天齐的水印版画《渔汛》就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现代版画展,日本神奈川美术馆收藏。水印版画《西递村系列》之一,之十一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日本            ......  详细情况请点击观看
应天齐西递村

 

您现在的位置:中艺网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讯
中艺网--文化资讯

艺术 “国潮热”何以持续升温?

( 中艺网  2022年3月3日  )


  北京3月3日电 (徐文欣 吴侃)从《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绝美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3月3日,中新社、中新网“两会直通车·全球连线”邀请海外华裔青年、海外华文媒体业者、“00后”国风音乐人畅谈“国潮”发展之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进的新‘国潮’现象。一方面,传统文化受到年轻人喜爱;另一方面,年轻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创作者,他们在助推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英国中华艺术中心主任毛埴铖在连线中说道。

  传统文化同现代艺术因“国潮”相遇,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因“国潮”从相遇走向相知。

  “上戏416组合”的边靖婷与杨淅不仅是“国潮”追捧者,也是创作者。她们凭借戏剧专业素养,在视频网站收获了一大波中外粉丝。老一辈戏剧艺术家的作品是她们的创作根基,在她们看来,只有先守正固本,才能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

  在泰国头条新闻社董事长郭蕊看来,外国人对中国风越来越追捧,中国人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有底气,这使得“国潮热”持续升温。

  “国潮”将最新潮流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也在海外圈粉无数。郭蕊说:“中国影视剧尤其是古装剧在泰国非常流行,一批泰国年轻人热衷于追剧,并因此喜爱上中国文化;当地年轻人还追捧现代化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品牌电子产品、无现金支付生活方式等。”

  郭蕊表示,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致力让海外受众能够及时了解中国潮流和其中包含的积极意义。“比如泰国头条新闻每年举办年度风云人物颁奖盛典,邀请热门武侠剧主演、民乐团成员等‘国潮’代表人物来泰国参与颁奖典礼,相关话题登上当地热搜榜。”

  在毛埴铖看来,英国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华人节庆文化和当地华文学校。“当地人了解‘国潮’的方式可以更多元,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好音乐、舞蹈等无国界的、容易引起共鸣的元素,让当地人听得懂看得明白。”

  “英国民众对于戏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尝试将更多高质量的、展现中华文化的戏剧作品带到英国;还可以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多策划一些情景式的文艺晚会,邀请中英两国的优秀艺术家演出。”毛埴铖说。

  “国潮”作为一种潮流,会不会有“退潮”的一天?郭蕊认为:“潮流之所以会退去,是因为变老旧了、跟不上时代了,而‘国潮’植根于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是鲜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日渐强大,国潮也会越来越火。”

  在边靖婷和杨淅看来,许多像他们一样的“00后”对“国潮”情有独钟,青年对“国潮”“国风”的追寻成为一种时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一代应当守住文化根脉、勇于探索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国潮”以全新方式焕发生机。

  “要兼顾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国潮’热行稳致远。”毛埴铖表示,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激活它的生命力,可以使中华文化更具时代风采。


          推荐给好友 中艺论坛  便于打印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资讯!
更多的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中艺顾问 | 有关合作 | 联系方式 | 投诉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8-2013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 - 056-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