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网
首 页 考古发现 文化资讯 全国展讯 艺术个展 各地大赛 国际传讯 拍卖预告

New Page 1
 

艺 品 查 询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李映华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墨彩描金传承人

首届江西省陶瓷美术家

1962年生于景德镇市陶瓷世家,祖籍甘肃陇西。就读于景德镇学院美术系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院,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市“五一劳动勋章”获得者,景德镇市珠山区政协委员,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组成员之一,上海立达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自幼深受父亲李镇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兄长李文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艺术熏陶,继承家族山水、人物绘画风格,融古今绘画艺术于一炉。作品多以唐诗画意、历史典故为题材,其墨彩描金系列作品雍容华贵而不失清雅,综合装饰粉彩系列作品艳丽多姿而不乏灵动,仕女系列作品在富丽堂皇的装饰技法下以最朴实的线条展现女性的柔美与妩媚,山水系列作品则沿袭宋画风格,在古朴中寻求自然的亲近。

其作品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在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品博览会、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大赛、首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等活动中多次荣获金奖。主要作品先后由中国民族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鑽基金、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美术馆永久收藏。



            ......  详细情况请点击观看
李映华贵妃醉酒 墨彩

 

您现在的位置:中艺网 锟斤拷锟脚观诧拷
中艺网--文化资讯

被指文创产品“不尊重历史”?上海博物馆回应

( 中艺网  2025年7月10日  )


  近日,一款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简称“蝠桃瓶”)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在网络上引发“不尊重历史”的争议。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回应中新网记者询问时表示,已收到相关反馈,目前内部正在就此事进行讨论。

  文创设计被指“消费文物苦难史”

  7月7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创区购买了一款“蝠桃瓶”冰箱贴。该网友指出,这款冰箱贴的“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间被填埋狗粪沙泥、改装为灯座的特殊历史形成了令人不适的呼应。

  据上海博物馆官网介绍,蝠桃瓶在流落美国期间,曾被奥格登·里德家族持有。关于此瓶进入该家族的途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奥格登·里德祖父母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从英国带返美国;二是二战期间宋美龄访美时赠予奥格登·里德之母海伦女士。两种说法均源自里德家族,暂无确切资料证实,至今成谜。

  据奥格登回忆,在那个年代,美国家庭流行将花瓶底部钻孔改装成灯座。虽然蝠桃瓶底部“庆幸”未被钻孔,但也曾一度沦为灯座,放置在客厅的茶几之上。为增强其稳定性,瓶内还加入了奥格登家后花园伴着狗粪的沙泥,长达40年。

  2002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最终以4150万港币的天价竞得此瓶,创下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2004年,张永珍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捐赠仪式上,她说:“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不想让这独一无二、具有历史传奇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国外,所以我今天把它捐赠给国家。”

  上博回应:已收到反馈,内部讨论中

  “这不就相当于纪念林则徐,然后纪念品是鸦片?”

  “做文创的人究竟有没有好好做背调啊?”

  “这么多瓶子,为什么偏偏是蝠桃瓶的文创会发光?”

  网友的评论,反映出公众对该设计的强烈不适感。这款承载着“文物归乡”意义的文创产品,却因设计细节被指“消费历史苦难”。

  针对此事,中新网记者致电上海博物馆。“这个之前已经有反馈了。目前还在处理……今天已经来过好几个电话了。”工作人员证实,此前已多次收到关于此款文创冰箱贴的公众反馈,上博内部也在讨论此事。关于后续处理结果,工作人员表示“之后如果处理好了会公布”,但将以何种形式公布,“目前还没有通知”。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该争议文创产品是由上海博物馆自主开发还是与其他主体合作,以及设计环节由谁把控时,工作人员答复:“这个我们也不清楚。”

  目前,上海博物馆方面已关注到公众对此款文创产品的质疑声音,并启动了内部讨论程序。关于该产品的设计背景、责任归属以及最终处理方案,仍有待馆方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中新网评:文创开发不应调侃伤痛历史

  文物不仅是艺术载体,更承载着时代印记与民族情感。

  文创开发本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活化”源于对文物内涵的深度挖掘,若忽视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便容易引发公众的情感抵触。蝠桃瓶从“灯座”到“藏品”的转变,本是一个“文物回家”的励志故事,但过度强调、甚至调侃其被改造的“屈辱史”,反而消解了文物回归的象征意义。

  博物馆作为文化守护者,在文创开发中更需谨记,创新的前提是准确传递文物承载的历史情感与文化精神。如何让文创产品既“叫好”又“叫座”,既考验博物馆的创意能力,更考验其对文化责任的坚守。

  在创新表达与历史尊重间找到精准平衡点,既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又不触碰历史痛点,或许是所有博物馆在文创开发路上需要持续深思的课题。


          推荐给好友 中艺论坛  便于打印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资讯!
更多的锟斤拷锟脚观诧拷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中艺顾问 | 有关合作 | 联系方式 | 投诉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8-2013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 - 056-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