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网
首 页 考古发现 文化资讯 全国展讯 艺术个展 各地大赛 国际传讯 拍卖预告

New Page 1
 

艺 品 查 询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丁风华,河南洛阳人,自幼喜爱绘画,毕业于师专美术系,洛阳老城苍石书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幼习丹青,师法传承,博采众长,创作思维既源于自然,又开拓创新,高于自然。其山水、人物、工笔、写意花鸟样样兼能。

    悠悠河洛,源远流长;昭昭牡丹,灼灼其华。撷其精魄,融入画中,线条为骨色为神,意境深引,孜孜以求。日之所思,壮怀激物,夜之所梦,温婉幽深,携之欣然,汇入素宣,为尽其深,为尽其广。

    丁风华的作品融古为新,壅容华贵,灵动细腻,笔墨洗练自然,着色丰富绚丽,线条圆润流畅。扎根生活,匠心独具,用独特的艺术触觉,发现、凝炼自然界的美好事物,融入作品中,用一幅幅生动、靓丽的画作展现心中的真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入选省级画展并获奖,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并被美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多家艺术机构及美术馆收藏。

    一壶茶,一阙词;一幅画,一首诗。入诗于画中画见色,茶借词韵又起香。


            ......  详细情况请点击观看
丁风华梅花香满

 

您现在的位置:中艺网 专坛
中艺网--文化资讯

宫廷画有艺术价值吗?专家:只有外在没有内涵

( 中艺网  2013年1月28日  )

宫廷专场、石渠宝笈、乾隆秘藏……近年来的书画市场上,这些都是热词。而在2012年,市场上降温最快的,恰恰也是宫廷书画。除了价格波动外,它们的定价标准也大有玄机。有的宫廷画家在《石渠宝笈》里的作品,动辄几千万元;没入乾隆爷“法眼”的,只能卖几十万元。围绕着古代书画的这些诡异迹象,让藏家不禁要问:“书画收藏的门在哪儿?”

关于这个问题,书画鉴定家刘岩有话要说。“还是得按美术史来收藏。”他观察近年来的书画市场,恰恰是人们太过追求“献媚”之作,才导致如今市场价格有大波动。比如,宫廷书画的价格便是“过犹不及”。

刘岩感叹说,由于文化断层,人们恢复对古代书画的认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帝王宫廷的作品才成了人们“第一步”的选择。没错,它们都有唯一性,也是皇家的东西,但什么东西都需要“适度”,得对这些作品的定位有个清醒的认识。

“你想想,历史上除了宋徽宗,没什么皇帝能够以书画家相称。他们日理万机,书画多是一种社交工具,拿来赏赐大臣用的。数量也大得惊人,乾隆御制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全唐诗》。”刘岩认为,单说艺术价值,御笔难以进入美术史,何况许多作品难以确定就是皇帝所作,他们少有个人的独特性。

说了御笔,再说说宫廷画家。所谓宫廷绘画,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记录皇帝的功德。那些画家都是被朝廷豢养起来的文人,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必须依皇帝的喜好来决定。长此以往,哪怕再有天分的文人,也被固化的标准约束死了。何况他们长期呆在深宫后院里,没有接触鲜活的现实,创作没有源泉,只图能够给皇帝朝贡的“实用性”,而没有了艺术最需要的“独特性”。

“像这些画家,作品看似都穿着华丽的衣裳,但只有外在,没有内涵。”刘岩说,宫廷绘画火热的重要原因在于宫廷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跟齐白石、张大千一样,有的作品过亿元了,但有些并不算精品的作品价格也很高。宫廷艺术一样,就是在炒品牌。”的确,如今各种人抓住了藏家对于帝王所用之物的渴望心理,大肆炒作“宫廷题材”,不只书画,瓷器乃至杂项也一样。

“皇权”概念的集中体现,便是所谓的《石渠宝笈》标准。实际上,它在近年来也已经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评论家指出,《石渠宝笈》就是庸俗的皇家收藏,是以乾隆本人对绘画的认识来判断好坏,进行个人取舍。“如王石谷的作品,进入《石渠宝笈》的,价格能比没进的高一百倍,这正常吗?”

“从审美角度看,这些宫廷画的确比较好懂,也容易流行,所以赢得了当下一些人的喜爱。”刘岩分析。抛开利益投机层面,从宫廷书画中又能分析出哪些文化信息符号呢?传统书画所强调的形、艺、神,它又具备哪些呢?

回头看看那些已经被美术史认可的画家吧,苏东坡、石涛……不可否认,有些人是历史上的遗珠,会在百年后再得到人们的重新认可,但大多数人的历史位置都是摆好的,宫廷画家的地位很难超越这些人。“价格可以颠覆,但美感无法颠覆,它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东西。”当然,如果您怕买到这些名家的假货,就请您先好好研究这些人的作品,把真的从假的里面挑出来,把大家忽略的作品挑出来。刘岩举例道,齐白石当年刚来北京时作品也很便宜,几块钱就卖了,但齐白石说,这些作品过百年后要用“良田二亩”来换。事到如今,齐白石的作品早不是“良田二亩”的价格,不知当年有多少高人曾注意到他的作品。因此,要发掘出好作品,得有一双能分辨媚与美的慧眼才行。

而要研究名家的作品,就不能沿用之前看宫廷画的审美标准,以“顺眼”、“好看”为标准,它们只是美感的初级阶段。何况,中国古代书画强调意象、线条,不注重具体的“像”与“不像”。与那些“双眼无神”的宫廷书画相比,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都有独特性的美感,这些美感能给予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要从细节入手,仔细比较每个名家的不同,知道它美在哪儿。”

就拿画美女来说吧。宫廷书画里的美人自不必说,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雍容”也好,“华贵”也罢,人物呆板,眼神呆滞。而在美术史上,真正有美感的美人作品是立体的,有灵魂的。像齐白石,堪称美术史上的异数,从没有一位画家如同他这般,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比如,他多画村妇,“裤腰带往往没系好”。他画的就是大俗的形象,却能从中透出一股强烈的人间烟火气,最后这些普通村妇形象也就成了经典,进入了艺术的最高殿堂,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这就是齐白石的美”。再如张大千画的美人儿,她们相当标致,标准比常人要求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真是美极了的。“无论是眉毛还是眼神,你都能解读出作者的着力点,单凭其中一点,就能看出每个人的不同,美感也就从中升华了。”

“什么时候的古代书画都有价值洼地。”刘岩说,藏家需要不断开拓书画的美学空间,阐释书画中不同美的内容,将自己藏品的深度挖掘出来,可以说出不同书画的不同价值追求。

“在一味追求宫廷书画后,藏家需要转向。从单一的媚俗判断,走向多元的美学研究。”刘岩总结说,古代书画不仅价格会逐渐回归,同时价值观也需要回归。

          推荐给好友 中艺论坛  便于打印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资讯!
更多的专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中艺顾问 | 有关合作 | 联系方式 | 投诉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1998-2013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 - 056-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