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个展

《绵延》杨冬白个展将于25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8-05-23
绵延——杨冬白作品展

  主办单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刘海粟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8.5.25.15:00

  展览时间:2018.5.22。-2018.5.31

  展览地点: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延安西路1609号)2号厅

  支持单位:大烟囱艺术中心

  策展人:孙 鹏

  艺术家:杨冬白

  绵延与阻断

  文/孙鹏

  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历史上也常道江山社稷、江山美人。在发源立国于农业文明与自然极为亲近的中国,山的承载和指涉举足轻重。中国人也把风景画称为山水画。同一题材,不同时代,被反复摹写。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远早于西方的风景画,并历经沉浮兴衰,绵延不断。五代北宋时山水画已卓有成就,北宋山水格局宽广,元时赵孟頫提倡摹古,波及明清,有学者认为经此山水日渐衰微。提起山水大家,有贡献的画家如林:李成、范宽、郭煕、李唐、马远、夏圭、董源、巨然。


  研究杨冬白的近期雕塑,也要从这些山水讲起,杨冬白出身艺术世家,后又求学日本,山水情怀浸润透彻,他也画山水并偶尔有展出。观看杨冬白的雕塑,要从他的手绘稿看起,它是艺术家的灵感同材料的首次碰撞,落笔于纸最为便捷。初读杨冬白的手稿,峰峦叠嶂,刚劲秀润,从中可感受青绿山水中的清润明丽,诸如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会随之在观者脑中复现。手稿中的峰峦与画中的形制酷似,但山石的皴擦笔法被隐去,山石的勾勒落在平面的金属板上,冷峻严谨很多。


  借鉴山水的做法,在中国建筑的突围行动中也常见。1990年,钱学森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提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而在“高山流水”课题下深耕的建筑师马岩松,在2011年的贵阳山水方案中,借用了马远的《踏歌图》之中的山形,在他的单体建筑研究中也借用了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建筑中对山的挪用有借传统之资源,减缓城市替代自然形成千篇一律的拥挤景观的实用用途。如果说建筑界的这种借鉴是一种城市的实体景观的重塑的另一条途径的话,杨冬白的雕塑,则是以山为题材言说重塑精神的理想。


  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博伊斯和他学生的对话阐述了他们对雕刻和塑造区别的看法:塑造是一种有机生长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的过程,需要从一个核儿开始,从内部把握整个事务。雕刻是做减法的过程,而施行减法动作主体的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自然。2015年到2018年,杨冬白的山水系列的材料历经琉璃、石膏、铸铝、铝板着色,再到他的吹气锻造,塑造在雕塑的制作的对立并存的方法中更为主要。不同材质经过加工后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凝固的流动的形式。琉璃更为晶莹温润,在铝板着色上的不断试验更为严谨,而吹气雕塑更为俏皮和灵动。这些山水雕塑,高度都被严格控制,横陈于展台之上,有着舒缓整一的分界线,很容易吸引人走近,但不管是透光的琉璃还是冷峻的金属又不能让人走太近。这种严谨和冷静的控制显示出他非止于山的言说。在笔者看来,山在杨冬白的作品中是作为整体关照的对象被塑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越从一物到另一物的间隙,实现感觉到超感觉的过程,因为如果止于山,是没有意义的。这种从内而外,结合山水图卷的塑造过程中,蕴藏着一种矛盾的张力。他借用的那些山水图卷,本身是可以带着观众从四个直角的矩形画面中进入的,而雕塑则不然,它不善于表现氛围,所以,在经历了一段在铝板上进行墨韵和渲染的着色后,杨冬白又突破了这种做法。


  流动的墨韵效果,引起的意向联想是清楚甚至固定的,那就是古时的山水。而对传统的复古绝不是他的目的。于是在本次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一批新近的作品,才采用了大面积的黑色的涂抹,之前古代山水图景的意向联想被这些单色瞬间阻断了,它引向的是一种无限多的的精神意向。然后这种涂抹又不求精致,像极了肖恩?斯库利在金属板上涂抹的近期的抽象作品。这种颜料和材料的肆意的碰撞传达出一种坚定,作用和他之前的作品中的严谨的节制感一样,是一种通过理性提炼而不落入被误解的单纯回归传统的规避。杨冬白说,他的大多数的实验和努力都指向一种精炼的崇高以表达他对当下和现实的某些态度。


  李霖灿认为,对山水的千种比喻,万种解释都只觉得愈解愈远,愈释愈浅。只有综合领取,哲意升华才是伦理的正大标指。这种对山的态度,与杨冬白对山的态度是大抵一致的。在进行山水系列的创作的前两年,杨冬白的精力大多用于埋头的材料试验,近几年,他倒是常常去山里,就在SIVA为他主办这次展览的前几日,他还带着从日本来的东艺大读书时的老师走进大山。当下,一方面,在长期不间断的城市替代自然的运动过程中,我们离山水更远,另一方面通达的交通和物质条件,让我们离山水也更近。然而,对艺术家而言,对这种矛盾的觉察和意见必须是通过作品和行动来实现的。


  最后要感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对这次展览的支持,经过12年的发展,在上海视觉的师生中传承着积极探索、付诸行动的态度,不仅是杨冬白所在的雕塑专业、还有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公共艺术、绘画,经过一些名师的长期付出,每个专业都积累了厚实的行动痕迹,此展是展示这种痕迹的新开端。



  杨冬白,1959年7月生于上海的艺术世家,自幼受家风熏陶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潜心研习,走上艺术之路。青年时期创作旺盛、表现强烈,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体育美展银奖等殊荣。其后留学与国外任教的经历使得他立于更广阔的视野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特别对创作语言、材质、机理有充分的研究,造诣深厚。现任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学科带头人。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