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山西高平匠师复烧珐华釉 再现失传300年烧制工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8-02-04



“珐华是琉璃中的精华之作,其色彩艳丽、线条生动,是山西特有的艺术品。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潜心研究珐华的复烧工艺,希望尽早让珐华工艺品再现昔日辉煌。”来自山西晋城高平的民间匠师张勇勇近日告诉记者,自己带领的团队经过千百次的研习实践,使得珐华这项已失传300年的中国传统陶瓷技艺重新面世。
  与“唐三彩”齐名的珐华,是古代山西特有的一种低温釉陶瓷,由琉璃演变而来。始自元,兴于明,止于清。清代雍正之后,珐华器逐渐停止烧造,这项高超的工艺技术从此消失,少量的珐华器只存在于国内外的博物馆内。
  作为寺庙法器和家庭陈列品,珐华器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因其复杂而特殊的制作工艺,艳丽而明快的低温彩釉,特殊的装饰效果和地方特色,而成为中华陶瓷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
  张勇勇初见珐华器时就被其艳丽斑斓、雍容华贵的釉彩所吸引。“我的几个朋友都非常喜欢珐华,后来我就开始思考,作为山西如此知名的艺术精品,为什么不能进行复烧?”从2011年开始,张勇勇带领自己的团队着手进行珐华的复烧研究工作。
  “毕竟珐华工艺失传已达300年之久,可供参考的资料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去拜访一些老艺人、相关专家和学者,进各大博物馆看珐华。”张勇勇坦言,复烧珐华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此前也有不少人进行复烧试验,在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后,以失败告终。
  张勇勇带领的高平本土团队同样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试验阶段,我们烧坏了两个窑炉。试验品残片能装下两三大车。”
  珐华彩色彩丰富,绿、黄、白、蓝、紫、黑等,特别是茄皮紫、葡萄紫、色泽透明鲜亮历久而弥新。
李秀艳正在进行一座佛像底座上的金刚力士头像的塑型工作。 杨杰英 摄
李秀艳正在进行一座佛像底座上的金刚力士头像的塑型工作。 杨杰英 摄
  “而珐华复烧最大的困难就在于釉色的调制,这也是它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张勇勇介绍,在古代,珐华釉色的调制配方经过百年的不断试验才得以形成,之后随着配方的失传,进行复烧的困难系数较大。
  张勇勇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对每个釉色、每个样式、每个花型进行研究、设计,再进行烧制。珐华的每一道釉色都需要经过很多特殊烧制使其出彩。有时烧得黑或者变色、亦或者不透亮,属于珐华特有的那种质感就出不来。”
  经过六年的时间,张勇勇带领着十人左右的团队,苦心研究珐华复烧工艺。团队中的成员分别负责塑造、结构、烧制、制釉、施釉、设计等工作。
  在张勇勇的工作团队中,1985年出生的李秀艳从事塑型工作已达16年之久。记者见到李秀艳时,她正在进行一座佛像底座上的金刚力士头像的塑型工作。
  “我们团队中都是像秀艳这样的民间匠师,从小就苦心研究传统工艺。我们将失传的东西再高标准的拾起来,这就是文化自信。未来,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大匠精神’,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张勇勇如是说。
  去年8月,张勇勇带着团队创作的珐华作品《珐华文殊菩萨像》参加第三届山西文博会,并获得“山西文博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当时,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评价张勇勇团队的作品,“烧造出成功的作品,标志着传统珐华工艺的复烧取得重大突破,但还需要让其烧制工艺更加稳定成熟。”
  张勇勇说,参加第三届山西文博会时,珐华的复烧工作只是取得突破性进展。回到高平后,他带领团队继续进行研究,将复烧工作进行整体推进,稳定其烧制工艺。
  不久前,有意大利籍官员在高平参观调研时,看到张勇勇团队的珐华作品时连声夸赞,并表示希望未来能有相关交流合作。
  “我们很快将举行专家论证会,对我们的珐华复烧工艺进行论证。”张勇勇表示,之所以进行珐华的复烧,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项中国传统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光彩。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