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芬村”:打造国际美术产业基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1-24]
深圳龙岗区大芬村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近年来竟成为占领世界油画市场60%份额的“中国油画第一村”。小小的大芬村画廊林立,密布着300多间行画作坊和8000多位画家、画工和学徒,已是名冠中外的行画生产销售基地。
芦苇地矗立起油画基地
让大芬村拿起画笔的,是一位香港画商黄江。1989年,黄江带领20多名画工和徒弟来到大芬,成为第一批艺术拓荒者。随后,越来越多的画商选择了这里,将中国在制造业上获得的成功经验转移到了以油画为主的文化产业上。
按照黄江的说法,大芬村房价便宜是其选择这个小村庄的惟一原因。在这里,他和他的同行们仿制的世界名画--行画就通过香港的中间商向国外销售,获利颇丰。利润逐步提高,知名度也响了,客户订单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画工进驻。当地人说,最鼎盛时期村里有上万人,村子里住不下了就挤在外围。
在大芬村,一进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芬村油画村”的招牌,接着便看到一副巨掌紧握着一支画笔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叫“诠释”。
村里人说,行画行业发展起来之前,村里芦苇满地,房屋低矮潮湿,一到天黑,狗吠不停,人不敢出门。当时的大芬村论经济实力是布吉镇倒数第一,人均月收入只有200元。但是现在走进大芬村,只见几条不长的街道,密布着不高的楼房,一个紧挨一个都是画廊和作坊。有的叫公司,有一二十个人在临摹画作;有的是个体户或夫妻店,画廊的柜台和地下摆满了一摞摞油画,往往是丈夫在接待顾客,妻子则把吃奶的孩子放在成摞的油画上逗着玩。这里分工也很精细,有经营古典油画的,也有专门画国画的;有专门销售装裱材料的,也有开办美术培训班的;但大多数人做着油画生意,也有人在坚持原创、走艺术创作的道路。
像做麦当劳那样做油画产业
据村里统计的数字,截至2004年4月,整个大芬村共有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243家,其中从事油画生产和销售的有145家,从事国画、书法创作和销售的有55家,从事画框、颜料等相关配套产品经营的有28家,从事工艺、雕刻、刺绣、装饰及书画培训的有15家。
构筑大芬村油画生态的有数以千计的画工画匠们。一名18岁、三个月前来到这里的江西女孩正在学画,要在两年之后才能拿工资。一名26岁、学画超过十年的年轻人则月收入超过2000元,另外有更多的熟练画工不满足于工资,而是选择自己独立门户,临时寄居在大芬村里,从画廊老板那里接定单加工。在这里,经过专业培训的画工可以完成简单的风景画和静物复制,这些行画每幅售价在30元左右,最贵的也只有一两千元。黄江曾经的学生吴瑞球说,他的愿望是尽快建成油画生产的工业化流水线,“将一张油画切割成若干细节,每一个细节制定相应的色彩、构图标准,由多位画工依照工序次第进行”,“像做麦当劳那样,做油画产业”。
行画卖出了高价
但是,比起生产商来说,销售商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现在,大芬村本土的画商也意识到了“转手”带来的巨大利润,并着手尝试从中分一杯羹。画商林正禄说,他在2002年向迪拜派出了第一支主要由画工组成的销售队伍在当地开拓市场。“当年每个人平均就挣回了四五十万元,大家的眼界一下子就打开了。”现在,林正禄的两家公司有100多个销售人员在中东的14个国家活动,公司还派出了50多人的后勤队伍为他们服务。林正禄说,扣除进出口关税和原材料成本,每年的利润率达到了45%。“画工的人均年收入接近1万美元,比在家务农增长10倍不止。”
行画打通的国际销售渠道还吸引了大批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和职业画家进入大芬村。在大芬村,当地的原创画家和学院画家占到了30%,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蒋庆北说;“我喜欢这里,当地政府和厂家会提供机会让我们自由写生,我们的原创作品也卖得不错。”
艺术复制品要创商业品牌
现在,大芬村的成功已经引起了业界及政府的重视。一些专家指出,本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中国成为国际美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说,占美国人口60%、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家庭平均每家的挂画数量为30幅,他们能接受的美术作品的价格上限相当于该家庭的月平均收入,而“画家”们的作品售价远远超出了这一上限,只能求助于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价格低廉的艺术复制品。
在布吉镇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工作了近6年的任晓峰说:“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对艺术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贵族阶层,普通市民成了艺术品最大需求群体。行画虽然进不了展览馆和拍卖行,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不可忽视的份额。”大芬村等“基地”就是因为这样的市场需求而应运而生的。
深圳市市长李鸿忠说,“油画村”要在“突出特色、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经纪人队伍,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市场。专家指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国际美术产业的制造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殷双喜说,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行画商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大芬村等地,政府必须按照相关中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要求对艺术品复制市场进行严格的判断和知识产权保护。一些厂商则表示,他们正在吸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缺乏品牌意识的教训,通过在产品背后规范标注生产厂家和复制画师的名字、制定售后服务和退换制度,努力建立自己的商业品牌。
来源:央视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