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文物盛宴为一座城市提神 陕西国宝"集体出差"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1-17


2004年12月29日至2005年2月15日,陕沪联手在上海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200多件国宝“集体出差”,这在国内属罕见。

此次大展上海全城轰动,大家争先恐后看国宝,就连小保姆、外地打工者都去看。上海借陕西国宝名利双收。作为文化产业运作的高手,上海独到的运作模式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陕西文物轰动上海日参观人数达万人

瑞报春,2004年岁末,“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盛装登场。这场大展名为陕沪联合主办,陕西方面主要是提供展品,具体策划操作均由上海方面一肩挑。可以说,本场大展几乎囊括了陕西最经典的馆藏文物。200多件展品中90%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而根据以往的惯例,文物外展的一级品比例不得超过25%。

上海人被这浩瀚博大的古代文明深深震撼!自2004年12月29日开展以来,每天的观众平均都在五六千人以上。家住上海市青浦区的沈女士,早晨5点就出门了。为了看国宝,她在寒风中等了近一个小时,脸冻得通红,头发也被风吹得有点蓬乱,但她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她说,“这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新年礼物”。

据上博统计,当日观众人数为8482人,创出了上博近年来元旦观展人数的新高。没想到,这一记录次日便被刷新,达到了10400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三位女学生,专程坐飞机来看国宝。2005年元月3日,上博为满足观众观看国宝的要求,竟推迟了闭馆的时间。

上博平时没有武警,此次专门为展览调来了一定数量的武警,由此可见上博乃至上海市政府对陕西这些尊贵“客人”的重视。上博还专门出版了一套“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的展品画册,四本册子竟重达30多公斤,由此足见陕西文物的分量。据说此书销量很好,炙手可热。

本次大展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东道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预言:“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的轰动效应,不亚于该馆此前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两大国宝展。

连小保姆都想去看饭桌上都谈国宝展

上海人对文物的热情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像。

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国宝大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72件作品均为中国美术史上的赫赫名作。那次展出,上博曾为之通宵开馆,结果是从日出到月亮升起,上博内万人争睹《清明上河图》。

紧接着,2003年上博又操作了“《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这个学术味儿很浓、专业性很强的展览,同样在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又一次成功,说明了上博在操作“国宝大展”方面显然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大展,不仅要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还要能产生文化轰动,能够轰动一个城市。

上博在挑选文物方面非常苛刻,原则上博要什么,陕西给什么。但是当陕西省文物局接到上博开出的菜单时,还是吓了一大跳,周秦汉唐最出彩的东西他们全要!

法门寺地宫总共才出了100多件珍宝,上博就要走了70多件;秦兵马俑博物馆的两件彩绘兵马俑拿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皇室壁画拿走了;陕西省考古所的围屏石榻、跪拜俑拿走了;碑林博物馆两个从未挪过窝的汉代双兽拿走了。这些美轮美奂的国宝,不仅娇嫩,而且“老态龙钟”,究竟如何包装运输?万一出现闪失,谁敢负这个责任?陈燮君说:“你想出的点子,你一定要负责画上句号。”上海人就是敢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成,这是需要胆量和智慧的。

上博将本次展览包装成一次“中华两千年文明的集约展示,中华最辉煌文化的大集结”。从大展开始之初的一年之内,他们就集合新闻媒体对将要举办的这次大展及周秦汉唐文化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报道,让上海观众对这次大展满怀期待,从展品的起运、陈列、开幕到展览的各个环节,他们也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在媒体宣传上则是欲语还休,从不将全部让你看个清清楚楚。他们通过包装使国宝展有种神秘感,越神秘越有吸引力,越能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当然,在度上有所把握,绝不是故弄玄虚。

为了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专门从陕西背来黄土复制了一个兵马俑坑,还专门制作了墓室的形状,整个展览的陈列形式非常新颖。陕西省考古所一位专家说,有些文物已经看了很多遍,但这次看又是一种味道。

上博还配合大展举办了“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相继在高校和博物馆里开设了周秦汉唐文化的系列讲座,成为上海在探索利用大型文化展览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进一步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的又一生动个例。这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促销手段。为了办好此次周秦汉唐文物艺术鉴赏系列讲座,上海博物馆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上海博物馆的讲座虽然都是免费公益性的,但在推介这些讲座时还是采用了各种市场化的手段。比如与媒体联手,事先在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介绍相关的讲座内容和主讲人的情况。

为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上博还举办了“我最喜爱的10件文物”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整个运作方式完全和国际接轨。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接受我们的展览?陈燮君认为,人们对文化的热情需要“鼓动”。

在展览期间,饭店里吃饭谈的都是国宝展。你不看,好像你就没文化。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看国宝,就连小保姆、外地打工者都去看。至于看不看得懂无所谓。看,总比不看强。上博的目的就是让在上海的每一个小保姆都知道国宝展!

“我们在舆论上作出这样一个气势,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不看会终身遗憾的。”陈燮君说。

文化热情需要“鼓动”文博事业为城市添彩

其实,文物展也是一个宴席,大家在席上可以谈文化,也可以谈其他项目,谈其他合作。但不管怎样,总得先把宴席摆上!国宝展的价值决不仅限于一个展览。

上海对人们文化热情的鼓动,对新时尚的诠释和引领,对文物大展的一系列策划理念,都值得很好地总结和借鉴。办国宝大展既是学习,同样也是机遇。到上博取经的咸阳市副市长王建国有一个观点:文物走出去,游客走进来。当然,来的不光是游客,还有观念、信息、人才的互动。现在关键是要抓机会、要走出去。

陈燮君说:“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轰动,使得我们这个城市更具神采,为这个城市不断提神。实际上,中国的文物事业、中国博物馆事业也需要提神。”文化与城市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

上博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是为赚钱而办这个展览,但结果往往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据了解,上博操作的几次国宝展包括这次“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都是不另收门票的。尽管上海的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上博的门票依然仅为20元。

据了解,上博每年的门票收入大概在2000多万元,此外,政府对上博的投入每年约1个亿。

现在有的博物馆常常为没钱而苦闷。他们纳闷,为什么政府对上博那么支持?陈燮君对此做了回答:“我们不断在发展,有为才会有位。我手里捏的好东西,事情办得漂亮,不怕你不支持,不怕你不给钱!”

上博还通过多种渠道接受社会捐助。在上博大厅内,有两面墙专门镶嵌着为上博捐赠过款项的人和单位的名字。上博的不少展厅都是以捐款人的姓名命名的。还有,上海的文化市场相对成熟。在上海人心中,看文化大展已成为很高尚的活动。

陕西方面也是这次国宝“集体出差”的受益者。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在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上替陕西推介,他希望海内外人士在参观了展览之后,再去陕西亲自走走,切身感受陕西无穷的文化魅力,因为那里才是中华文明辉煌的圣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位人士讲,陕西国宝在上海展出,实际上是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做了一个很好的节目预告,看了预告之后,若要了解更详尽、更精彩的内容,就必须到陕西去。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表示,这次大展是陕西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码头,做足陕西大文章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所带来的效应远远超出了一个文物展览的领域。

来源:杭州日报


深读指引

2004年12月29日至2005年2月15日,陕沪联手在上海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200多件国宝“集体出差”,这在国内属罕见。

此次大展上海全城轰动,大家争先恐后看国宝,就连小保姆、外地打工者都去看。上海借陕西国宝名利双收。作为文化产业运作的高手,上海独到的运作模式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陕西文物轰动上海日参观人数达万人

瑞报春,2004年岁末,“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盛装登场。这场大展名为陕沪联合主办,陕西方面主要是提供展品,具体策划操作均由上海方面一肩挑。可以说,本场大展几乎囊括了陕西最经典的馆藏文物。200多件展品中90%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而根据以往的惯例,文物外展的一级品比例不得超过25%。

上海人被这浩瀚博大的古代文明深深震撼!自2004年12月29日开展以来,每天的观众平均都在五六千人以上。家住上海市青浦区的沈女士,早晨5点就出门了。为了看国宝,她在寒风中等了近一个小时,脸冻得通红,头发也被风吹得有点蓬乱,但她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她说,“这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新年礼物”。

据上博统计,当日观众人数为8482人,创出了上博近年来元旦观展人数的新高。没想到,这一记录次日便被刷新,达到了10400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三位女学生,专程坐飞机来看国宝。2005年元月3日,上博为满足观众观看国宝的要求,竟推迟了闭馆的时间。

上博平时没有武警,此次专门为展览调来了一定数量的武警,由此可见上博乃至上海市政府对陕西这些尊贵“客人”的重视。上博还专门出版了一套“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的展品画册,四本册子竟重达30多公斤,由此足见陕西文物的分量。据说此书销量很好,炙手可热。

本次大展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东道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预言:“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的轰动效应,不亚于该馆此前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两大国宝展。

连小保姆都想去看饭桌上都谈国宝展

上海人对文物的热情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像。

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国宝大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72件作品均为中国美术史上的赫赫名作。那次展出,上博曾为之通宵开馆,结果是从日出到月亮升起,上博内万人争睹《清明上河图》。

紧接着,2003年上博又操作了“《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这个学术味儿很浓、专业性很强的展览,同样在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又一次成功,说明了上博在操作“国宝大展”方面显然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大展,不仅要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还要能产生文化轰动,能够轰动一个城市。

上博在挑选文物方面非常苛刻,原则上博要什么,陕西给什么。但是当陕西省文物局接到上博开出的菜单时,还是吓了一大跳,周秦汉唐最出彩的东西他们全要!

法门寺地宫总共才出了100多件珍宝,上博就要走了70多件;秦兵马俑博物馆的两件彩绘兵马俑拿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皇室壁画拿走了;陕西省考古所的围屏石榻、跪拜俑拿走了;碑林博物馆两个从未挪过窝的汉代双兽拿走了。这些美轮美奂的国宝,不仅娇嫩,而且“老态龙钟”,究竟如何包装运输?万一出现闪失,谁敢负这个责任?陈燮君说:“你想出的点子,你一定要负责画上句号。”上海人就是敢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成,这是需要胆量和智慧的。

上博将本次展览包装成一次“中华两千年文明的集约展示,中华最辉煌文化的大集结”。从大展开始之初的一年之内,他们就集合新闻媒体对将要举办的这次大展及周秦汉唐文化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报道,让上海观众对这次大展满怀期待,从展品的起运、陈列、开幕到展览的各个环节,他们也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在媒体宣传上则是欲语还休,从不将全部让你看个清清楚楚。他们通过包装使国宝展有种神秘感,越神秘越有吸引力,越能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当然,在度上有所把握,绝不是故弄玄虚。

为了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专门从陕西背来黄土复制了一个兵马俑坑,还专门制作了墓室的形状,整个展览的陈列形式非常新颖。陕西省考古所一位专家说,有些文物已经看了很多遍,但这次看又是一种味道。

上博还配合大展举办了“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相继在高校和博物馆里开设了周秦汉唐文化的系列讲座,成为上海在探索利用大型文化展览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进一步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的又一生动个例。这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促销手段。为了办好此次周秦汉唐文物艺术鉴赏系列讲座,上海博物馆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上海博物馆的讲座虽然都是免费公益性的,但在推介这些讲座时还是采用了各种市场化的手段。比如与媒体联手,事先在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介绍相关的讲座内容和主讲人的情况。

为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上博还举办了“我最喜爱的10件文物”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整个运作方式完全和国际接轨。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接受我们的展览?陈燮君认为,人们对文化的热情需要“鼓动”。

在展览期间,饭店里吃饭谈的都是国宝展。你不看,好像你就没文化。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看国宝,就连小保姆、外地打工者都去看。至于看不看得懂无所谓。看,总比不看强。上博的目的就是让在上海的每一个小保姆都知道国宝展!

“我们在舆论上作出这样一个气势,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不看会终身遗憾的。”陈燮君说。

文化热情需要“鼓动”文博事业为城市添彩

其实,文物展也是一个宴席,大家在席上可以谈文化,也可以谈其他项目,谈其他合作。但不管怎样,总得先把宴席摆上!国宝展的价值决不仅限于一个展览。

上海对人们文化热情的鼓动,对新时尚的诠释和引领,对文物大展的一系列策划理念,都值得很好地总结和借鉴。办国宝大展既是学习,同样也是机遇。到上博取经的咸阳市副市长王建国有一个观点:文物走出去,游客走进来。当然,来的不光是游客,还有观念、信息、人才的互动。现在关键是要抓机会、要走出去。

陈燮君说:“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轰动,使得我们这个城市更具神采,为这个城市不断提神。实际上,中国的文物事业、中国博物馆事业也需要提神。”文化与城市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

上博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是为赚钱而办这个展览,但结果往往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据了解,上博操作的几次国宝展包括这次“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都是不另收门票的。尽管上海的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上博的门票依然仅为20元。

据了解,上博每年的门票收入大概在2000多万元,此外,政府对上博的投入每年约1个亿。

现在有的博物馆常常为没钱而苦闷。他们纳闷,为什么政府对上博那么支持?陈燮君对此做了回答:“我们不断在发展,有为才会有位。我手里捏的好东西,事情办得漂亮,不怕你不支持,不怕你不给钱!”

上博还通过多种渠道接受社会捐助。在上博大厅内,有两面墙专门镶嵌着为上博捐赠过款项的人和单位的名字。上博的不少展厅都是以捐款人的姓名命名的。还有,上海的文化市场相对成熟。在上海人心中,看文化大展已成为很高尚的活动。

陕西方面也是这次国宝“集体出差”的受益者。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在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上替陕西推介,他希望海内外人士在参观了展览之后,再去陕西亲自走走,切身感受陕西无穷的文化魅力,因为那里才是中华文明辉煌的圣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位人士讲,陕西国宝在上海展出,实际上是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做了一个很好的节目预告,看了预告之后,若要了解更详尽、更精彩的内容,就必须到陕西去。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表示,这次大展是陕西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码头,做足陕西大文章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所带来的效应远远超出了一个文物展览的领域。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