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有重大发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9-11]
位于中山四路北面的南越国宫署遗址,自1995年揭露出御苑的石水池和1997年揭出的曲流石渠之后,为进一步寻找宫殿遗迹,2000年在儿童公园试掘300多平方米,发现了宫殿的散水遗迹,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搬迁了儿童公园,交由文物部门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广州市文化局组织了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三个单位联合组成的发掘队对原儿童公园内的南越国宫殿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从2002年9月开始,至今发掘面积近1万平方米,取得重大收获。
南越国遗迹
一号宫殿渐露真容
2000年在原儿童公园内试掘发现的南越国一号宫殿的范围和形制经过这次的发掘已基本明确。该宫殿座北朝南,面积近6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连接宫殿的通道。宫殿原是高台建筑,台基四周用砖包砌,台基外面的散水用精美的印花大方砖和小卵石铺砌而成,最外边再用侧砖包边,整体制作十分考究。
新发现了“华音宫”
在一号宫殿的西南面,又清理出另一座宫殿的东南角部分,宫殿的结构与铺砌形式与一号宫殿基本相同。特别的是在该宫殿的散水面上出土了一块戳印有“华音宫”三字的陶器残片,这座宫殿很可能就是“华音宫”。此前,广州在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中曾出土过戳印“长乐宫器”的陶罐,可以知道当时南越国有“长乐宫”和“华音宫”等宫殿。
南越国宫殿区的长廊与走道
在一号宫殿的南面还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廊,廊道宽近6米,现已发掘长43米。廊的两侧是砖铺散水和排水明沟,排水沟是用特别烧制的弧形凹面砖一块一块拼接而成的。沟的南端有一石板地漏,下面与木暗渠相连接,可见当时南越王宫内有十分完善的排水系统。
长廊的南面与一条砖石走道相连接,走道中间铺砂岩石板,两边铺印花大方砖,最外侧再用立砖包边,砌法十分讲究。走道宽达3米,北高南低,南端折向东,从其位置及走向判断,很可能与1975年试掘秦代造船遗址时发现的南越国砖石走道相连接。在走道的上面叠压有一层红烧土和大量烧焦的木材、“万岁”瓦当等堆积,这与《史记》、《汉书》中关于南越国的都城被汉武帝派兵纵火烧毁的记载相一致。
引水槽与木水井
在一号宫殿的北部,发现一条用原木凿成的引水槽,南端是一个贮水用的木井,水井用方木垒砌而成,井底铺满小卵石。在古代,有一条源自白云山的溪涧流经广州城北,因其水质清澈甘甜而名为“甘溪”,这次发现的引水槽与贮水井,应是专门为引“甘溪”水入南越王宫饮用而设的。
南汉国宫殿
这次发掘还发现南汉国的大型宫殿遗迹。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刘龑在岭南建立的另一个地方政权,都城在今天的广州。在南汉文化层发现36个用来承载柱础的巨型磉墩(柱基),每个边长近3米,磉墩东西有6列,南北6排,形成面阔五间,深五进的建筑规模,该宫殿建筑的面积近1000平方米,可想见当时这座宫殿非常宏伟。在该宫殿的西部还发现另一组宫殿的台基和铺砖地面,台基用石灰岩石板包砌,尚存高达2米,气势雄伟,台基北面的地面用印有精美纹饰的方砖铺砌,目前仅发掘出该殿的东边。另外,在南部也清理出一片南汉国宫殿建筑的石板铺地面,石板用青石打磨而成,边角平齐,表面非常光滑。,可以想见,当年南汉国的宫殿建筑,做工考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广州两千年历史的断面
遗址中除了有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遗迹外,还有从南越国以来的各朝代的大型建筑遗迹,是广州建城二千年历史的见证。从上往下有原儿童公园的前身——汉民公园的花坛遗迹;有日本侵华军广州神社遗迹和遗物;有清代的永丰仓和愚山书院以及明清时期的广东布政司署遗迹;在宋代地层保存有十几座的建筑遗迹,其中有几组建筑还保存有较完好的石条包边的高台、砖铺地面和柱础石等;唐代有保存铺砌讲究的砖铺走道等遗迹,其中有一处唐代晚期的建筑遗迹的台基用莲花状彩陶砖包砌,制作十分豪华讲究,应是唐代的大型官衙建筑;南朝也保存有若干组大型建筑的包边台基和人字形砖铺地面等;在汉代的地层则以一条砖铺水渠最为重要,渠体是用从南越国遗迹上拆下来的南越国印花砖砌筑而成的,长达40多米。
此次发掘进一步确定了南越国宫殿区的位置所在,它标志着广州建城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考古的新发现为我们研究南越国的历史、岭南的文明史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物证。从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到一千多年前的南汉国宫殿遗迹,所揭露出来的各朝代的文化遗迹,清楚地证明这里一直是历代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今后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