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山西发现两座早期陶窑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9-04

本报讯 2月和4月,为配合侯马—禹门口和阳城—侯马高速公路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新绛县泉掌村和曲沃县靳庄村发掘了2座陶窑。二者因文化内涵的不同,形制和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泉掌陶窑址:轴线为西北—东南方向,由火膛、火道和窑室3部分组成。火膛位于窑体西北部,膛口形状为圆角矩形,距膛底约0.6米;经膛口向下掏挖,膛底平面呈梯形。火道由主火道和分火道组成,2条并列的主火道呈缓坡状直抵窑室后壁,其侧各分列5条和6条分火道,亦呈坡状至窑壁,共同构成了窑室内的火力网。窑室平面为圆形,直径为1.5—1.6米,掏挖火道形成的土梁,构成窑室底面,窑壁残高0.35米,上部不存。火膛前有灰土形成的厚2厘米的窑前活动场。窑室内的堆积为浅灰土,出土少量的陶器残片,陶质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以篮纹、素面为主,器形多为盆、罐。

靳庄陶窑址:轴线方向呈东西向,由火门、火膛、窑箅、火眼和窑室组成。火门位于火膛西部,形状为不规则椭圆形,径为0.45米许,距膛底0.74米。火膛平面呈不规则状,东南部有掏挖火膛时保留的方形生土立柱一根。窑箅平面呈圆形,径直1.7—1.8米,断面厚0.3—0.5米。窑箅之上遍布19个火眼,形状不规则,火膛内的火焰由此进入窑室。窑室依窑箅平面,周壁向上弧形敛收,残高0.5米,上部不存。陶窑的工作面北部较平整,南部呈斜坡状。遗址内未发现完整器物,陶片多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以绳纹居多,另有弦纹、附加堆纹、锥刺纹、“S”形纹等;器形有鬲、盆、罐、蛋形瓮等。另外,在火膛内还发现2件石器和1具人骨架,石器为石铲、石锛各一件,人骨架为儿童,未见烧烤痕迹,应为死后弃葬于此。

通过对上述2处遗址出土遗物质地、纹饰、器形的分析及陶窑结构和形制的比较,显示出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泉掌陶窑址的文化内涵属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而靳庄陶窑址的文化内涵与东下冯遗址极为相似,是一处夏文化遗址。

(杨及耘 范文谦 谢尧亭)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