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专家关注海外文物回流热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09


  新华网(记者 孙晓胜)“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流失海外文物正在回到故乡。”近几年出现的海外文物回流热成为中国文博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来自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216家古玩商携带珍藏前来参展。北京市古玩城市场集团总经理宋建文告诉记者,此次展会的突出亮点是集中展示了一批海外回流文物。  

  从2000年开始,圆明园遗物中铜猴首、虎首、牛首的回归,《研山铭》、《出师颂》等国宝级书画遗珍从拍卖行被拍回,这一切都推动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中国文物经历了几次大流失的过程:清朝末期,外国学者纷纷来到中国借讲学、考查之名盗走了一批文物;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合侵华期间大肆抢掠,致使大批精美文物流失海外;辛亥革命期间和伪满时期又有大量原藏于北京故宫的文物遗失。  

  原中国文物局局长、中华古玩业商会名誉会长孙轶青对散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一直极为关注。“失散在海外的书画、瓷器、雕塑等中国文物,很难用数字说明,”提起这些流失的文物,白发苍苍的孙轶青止不住地叹息。

  据孙轶青介绍,目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唐写经有1400多件,收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精品字画有130多件,而失散在全国的各类字画大约有三四千件。另外,日、俄、德、法等国都有大量中国文物,很大一部分是中国文物中的孤品。  

  2002年嘉德拍卖行春季拍卖的2000件拍品中,50%来自海外,其中绝大多数被国内买家购进。另外,通过海外华人华侨的捐赠,一批文物也会回到国内。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宝玉石协会副会长梁秀伟认为,近几年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文物回流热潮并非偶然。“文物回流作为一种文化经济现象,实际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折射,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文物回流成为很自然的一件事。”(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