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发掘与殷墟之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09]
殷墟是第一个真正由中国人自己领导组织发掘的大型古文化发现,“殷墟发掘”被称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端的标志。迄今已有75年发掘历史的殷墟,是中国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内涵认识最全面的遗址。
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有计划的发掘,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100多年来,这里出土了15万余片甲骨,上万件青铜器,54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
自1899年首次发现甲骨文、1908年找到甲骨文出土地点为安阳小屯并确认为殷墟后,当时中国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对安阳殷墟的小屯等处先后进行了15次发掘,共计出土甲骨24918片和大量的陶、骨、龟、贝、玉、青铜器等遗物,发现了商代的宫殿、宗庙遗址,发现并发掘了商代的王陵和上千个祭祀坑。
1950年至1970年,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有武官村大墓和殉人祭祀坑、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遗址等。
1971年至1990年,考古人员先后在后岗、小屯、侯家庄西北岗和武官村北地等重点保护区内进行发掘,基本弄清了殷墟遗址的范围和布局。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殷墟附近还发现了另一座完整的商城———洹北商城,再次引起海内外关注。从1998年开始,考古人员在殷墟宫殿区东北部的洹北花园庄村,发现了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盘庚迁殷之后最早的遗存;到2002年,在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偏南部位,发现了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这是迄今所知中国商代规模最宏大的宫殿。
2003年4月至7月,在殷墟遗址的西部边缘,首次比较完整地发掘出一处殷商时期的村落遗址,发现半地穴式建筑27套70间。
2003年5月份,中国最大规模的殷墟考古发掘行动启动,发掘面积5万平方米,目前正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区抓紧进行。
历年的考古发掘成果证实,商代晚期灿烂的殷墟文明,创造了历史上多项“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
中国历史最早、长期稳定的都城———殷墟建立于距今约3300年前,历经商代8代12王,共254年。
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较成体系的文字———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较成熟的文字,被尊为“汉字之祖”。
世界最早的图书馆———在殷墟内,考古人员发现有多处专门用来收藏甲骨文片的窖穴,并在窖穴旁发现了专门负责管理穴内甲骨文片的人的尸骨。经研究考证,这些窖穴是殷都王室的甲骨档案库,所藏甲骨是殷人有意识、有组织收藏的。专家认为,这些专门收藏甲骨文的中国“商代图书馆”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图书馆。
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殷墟走笔之三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