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庞大商都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08]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殷墟考古发掘行动正在进行中,包括何毓灵在内的近百名专业人员和数百名工人将在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搜寻这座庞大商代都城的蛛丝马迹。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立体地复原商代晚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王巍说。“殷墟考古发掘已有75年历史,这次大规模考古的范围将从商王室生活扩展到平 民。”
在社科院考古所设于安阳的考古工作站里,杨锡璋研究员指点着一幅卫星遥感图介绍说:“殷墟的范围在上世纪60年代确定为24平方公里,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现在已经扩展到30平方公里。”
大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此后250余年,这里一直是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考古发掘,这座湮灭3000余年的都城才重见天日。
“这是一座轮廓完整、规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宏大都城。”在殷墟从事考古研究40余年的杨锡璋这样评价。考古研究显示,这座商代都城功能划分相当明确,中心区为宗庙宫殿区,是商王日常生活祭祖的地方;西北方是王陵区,分布着皇家陵寝、高级贵族墓葬和祭祀坑;围绕着中心区,呈环状放射性密布着许多族邑、手工业作坊和家族墓葬群。
殷墟的宗庙宫殿区布局整饬,规划有序,南北长1056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与北京故宫相近,目前已发现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王陵区共发掘13座王陵大墓以及数千座陪葬墓和祭祀坑;一年多前,近20座形制统一的“四合院”式官舍建筑遗址在殷墟南部边缘被发现;一个多月前,首次比较完整地发掘出一处村落遗址,发现半地穴式建筑27套,专家评价说,这些民居在设计中对于“厅”或“门厅”的强调,与今人相当接近。此外,玉器作坊、铸铜用的陶范等也先后被发现。
“这座都城有发达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杨锡璋说。在殷墟博物苑的展厅里,8.35米宽的车道上,四道深深的车辙和两侧宽宽的便道清晰可见。“既是双向又分快慢,这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一个巨大的陶制三通管,则可以令人想见当时地下排水系统的规模。
令研究者惊讶不已的,还有这座古老商都广泛的对外联系。殷墟最著名的青铜器,其炼制矿石来自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大量精美玉器的材料被证实来自新疆和田;被称为“档案”的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其产地远在今天的马来西亚。“这些东西究竟如何得来还不清楚,但是当时商代人的交往范围一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王巍说。
位居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的殷墟,经过75年的考古研究,虽已掀起了神秘的面纱,但仍有诸多未解之谜。“商代晚期的祭祀情况、政治关系、居民社会组织等都有待研究探寻。”王巍说,“目前的考古工作已经为我们勾画出这座商代都城的轮廓,DNA技术,物种学、社会学等多途径、跨学科的研究,将使它逐步细化、立体化。”(殷墟走笔之一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