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还是“包袱”?民间文化两难政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07]
近日,由中国文联主办的“永结同心”文艺作品展在北京中华民族宫举办。记者在民间工艺展厅里看到,绚丽多采、美不胜收的民间剪纸、泥塑、布艺、石刻等等让人赞叹不已。然而,很多人也许不会想到,这些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瑰宝的工艺作品和艺术,正在或已经走向了灭绝的境地。
民间文化面临失传危险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期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每一分钟都有一批民间文化在消亡。
以年画、剪纸、皮影这些流行很广的民间艺术来讲,我国宋代已有彩版印刷年画,到清代,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作坊,如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四川夹江、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等地年画都很出名。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剪纸,几乎南北各省都有,流传甚广,但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而且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皮影,原来在大江南北演出,但现在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小,团体越来越少。解放前,皮影剧团约有上千个,现在连两个人的团统计在内也不足百个,能够正常活动的只有十几个。另外,少数民族的建筑、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服饰、借助语言传承的神话传说、民歌、古籍整理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护,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由中国文艺家协会发起,经文化部、中宣部等批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今年初启动,工程将历时十年,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立体地记录中国民间文化,还将大批搜集和收藏中国民俗代表性实物,实施以县为单位的中国民俗志调查和出版,全面调查、登记与出版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拍摄与制作中国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等。
谁为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埋单
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践,因此,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受到重视。
据中国文艺家协会公布的资料介绍,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法国在现代化发展的高潮时刻,不约而同地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法国进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全要登记造册。日本也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80年代又再次实施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的无形文化财记录工作,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民俗艺能大会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此项工程的经费来源有三个,一是申请国家拨款,即财政拨款;二是靠地方政府支持,即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三是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海内外华人及企业界的赞助。
据悉,目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将由国家财政部直接拨付部分经费;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方面,江苏、河南、山西、湖北等省或部分市地已批准了地方财政拨款计划。在社会赞助方面,冯骥才说“令人遗憾的是,从3月份工程启动至今,还没有一位企业家肯掏钱资助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工程,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项工程没有冠名权,另外也说明我们的企业文化还处于相当低级的阶段。”
背“包袱”还是挖“宝藏”?
在河北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上,来自贵州的中国民协副主席、贵州文联副主席余未人用“化缘”这个词,来形容当地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面临的经费困境。
她介绍,贵州省民协多次向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有关领导打了专题报告,省政府研究后答应拨付10万元启动经费,但这笔经费至今尚未到位,而且有可能被压缩。目前贵州民协开展活动的全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经费,都是由民协“从其他渠道化缘来的”。
实际上,除了贵州以外,其他省市也存在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虽然通过了当地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方案,但财政拨款基本上都没有到位。连中国民协本身来说,尽管该项工程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但国家财政拨款也没有到位。据中国民协负责此项工作的一位同志解释,由于该项工程主要是在中宣部的支持下批准开展的,国务院尚没有就此单独下发“红头文件”,因此各地政府难以很快落实经费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位负责人表示,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今年可能会下发各地,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有望在年内拨付。
一些专家分析指出,经费问题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因为实施此项工程不但需要一笔启动经费,而且工程开展以后还需要不断的维护、保养、展出等投入,这可能成为政府一笔财政上的“包袱”。还有,因为实施抢救工程,有的地方土地使用、城市规划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民间文化遗产本身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一些地方利用民间文化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不但提升了地方投资形象,还直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宝藏”。因此,把民间文化作为“宝藏”开发利用,还是当作财政“包袱”背起来,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把“包袱”变为“宝藏”
正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的这种矛盾心理,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在各方难以达成共识,各地政府的做法和收益也各有不同。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北省副省长孙士彬亲自参加了在河北蔚县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她说,民间文化遗产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在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就蔚县剪纸而言,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该县遍地生花,出现了专业剪纸村25个,从事剪纸的民间艺人近3万人,产品行销40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剪纸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座谈会上,湖北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成国提出,民间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宜昌市站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挖掘和发挥民间文化作为无形资产的社会效应,在旅游景点建设和品牌建设中注入民间文化的含量,赋予山水名胜以灵魂,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围绕建设世界最大水电基地、全国一流旅游名城的目标,每年都坚持举行国际龙舟拉力赛、优秀民间艺人汇演、巴山舞广场文艺、三峡奇石展等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对外展示了宜昌人的新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市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宜昌正在成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这与全市整合利用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无形资产,改善发展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深刻认识文化产品所固有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社会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又反过来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缺一不可。
他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淆起来,或者是把文化产业看作文化部门的一项仅仅起到补充辅助作用的第三产业,于是就形成了文化产业管、办不分的局面,极大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前者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其发展仍然必须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来支撑,不能完全以投入产业比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后者以批量生产创造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市场营销为手段,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记者 冀文海 李金康 中国经济时报 )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