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我国文物仿制品产业待成长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06
  新华网电(记者李斌)虽已成立16年,但出身“名门”的陕西周原博物馆文物复制厂去年仅收入30多万元……十多年来首次出陕参加展览的厂长杨相宏,道出了我国文物仿制品行业面临的尴尬境地:仿制品形象尚待公众认同,整体而言远未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7日在京开幕的“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犹如一个窗口,向人们展示着我国文物仿制品和民间工艺品的盛况:北有山东潍坊风筝、河北曲阳定瓷、易水古砚、北京牙雕,南有广东吴川飘色、湖南滩头年画、福建寿山石,东有浙江龙泉宝剑、南京云锦,西有陕西仿古青铜、甘肃麦积山石窟雕塑壁画、平凉纸织画,中有河南“唐三彩”、汝瓷、钧瓷。

  以仿制文物为特点的文物仿制品产业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因缺乏规范管理,这一行业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规模小,不成气候。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彭卿云说,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及其产品必须“注”入市场因素,文物仿制品行业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我们有危机感。”望着身后展架上的几件青铜器复制品,陕西周原博物馆文物复制厂厂长杨相宏说,“再不发展,再不与市场对接,我们将被淘汰出局”。

  年逾6旬的玉雕大师裕庸,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举办个人展览,将一手绝活儿传之于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参加这类展览了,真的希望民族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历时4天的展览会上,企业、专家将就“传统工艺品商业化运作之路”和“文物仿制品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前景”等问题进行研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