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河南发现唐唐三彩窑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9-27

  考古工作者最近对河南巩义的中国著名的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3日向记者公布了这次考古获得的重大发现,最终确定了唐代青花瓷产地,找到了炼制唐三彩的窑炉。

  据专家介绍,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发掘窑炉遗迹12座,清理出汉代窑炉2座,唐代窑炉6座,宋元窑炉4座,作坊2处,澄泥池1处,釉料坑2个,沟3条,路1条,墓葬8座和灰坑55个,发掘的地层堆积较丰富,出土瓷片、三彩、素烧器残片1500余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800余件,获得了极为重大的考古发现。

  这次发掘出的作坊遗址布局井然有序,形成一个结构复杂严谨的半地穴与土洞相结合的建筑整体。出土了一大批完整和较完整的白釉、黑釉、黄釉、青釉瓷器标本,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精美三彩器皿、半成品和各类窑具,再现了唐三彩制作工艺流程,为研究黄冶窑的分期、手工业作坊的布局及窑炉的整体结构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目前清理出的6座唐代窑炉中,除两座窑炉所叠压仅暴露局部外,其余的5座窑炉保存基本完好,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制。这三种窑炉的平面近似马蹄形,窑室、烟箩部分皆半地穴式,普遍采用土坯垒砌。火膛部分用高温耐火砖砌成。窑内都出土一定数量的相关瓷器、三彩制品和窑具等。其中最大的窑炉整体长3.7米,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护墙7部分组成,窑壁保存最高土坯墙达13层。窑炉底面除残留极少小圆垫饼外,不见匣钵等相关窑具,表明这一时期尚未使用匣钵烧造工艺。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这次发掘的地层堆积一般厚4米左右,最深的6米以上,有的文化层堆积达18层,其中唐代地层分布范围广,是黄冶窑烧造的鼎盛时期。初期基本上保持着隋代的风格,随着烧造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产品各类和数量大增,形成批量化、系列化生产。器形有盆、碗、盘、豆、碟、盂、盏、杯、水注、壶、罐、瓶、钵、洗、尊、炉、灯等。三彩制品在这一时期逐渐臻于成熟,全绞胎制品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盛唐时代,黄冶窑三彩制品基本上取代黑釉、白釉瓷,绝大多数器物与前期器形相对应。除此之外,三彩俑类陶塑器大量出现,如人物俑和兔、龟、鸟、马、羊、狗、子母猴、车等三彩玩具与小型陶塑工艺品,半绞胎枕和各类三彩枕的出现,尤其是品种繁多的三彩器半成品的出土,为三彩器的制作、素烧、施釉、烧成等工艺增加了新的研究对象。在试掘区域的唐代地层、灰坑内分别清理出少量青花瓷,器形主要为碗、盏、罐等。在唐代中晚期地层和灰坑内还出土有白釉洒、点蓝彩的彩釉片,釉色纯净、火候较高,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这次发掘出的汉代砖瓦窑保存基本完整,窑前工作面、进料口、燃烧室保存完好。窑室近正方形,窑顶作馒头状,为河南境内目前发现的汉代砖瓦窑中所罕见。

  专家分析认为,在宋代末期黄冶窑突然停烧,但在黄冶河两岸还存在着小范围的作坊继续烧造窑器。考古人员从灰层内清理出碗、盏、三彩灯等宋代遗物和宋仁宗时期“天圣元宝”钱币一枚,为黄冶窑烧造业的衰亡时期提供了佐证。

摘自:中国艺术品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