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一块御窑金砖200斤重需29道工序 诠释工匠精神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11-07

由扬子晚报与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协力打造的融媒体微纪录片《非遗之旅》上新“苏州篇”啦!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陆续走遍了八个非遗场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刺绣艺术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苏州舟山核雕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次次惊叹于鬼斧神工的非遗技艺、惊叹于精益求精的匠人匠心,惊叹于飞针走线之间营造的浩瀚世界、小小核桃之上妙到毫巅的精彩戏文。哪怕一块砖,也在历经二十九般修炼后变得金振玉声。

  御窑金砖:一块砖的修炼过程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金砖,并不是金子做的砖,而是有三层含义:一,此砖专运北京,供故宫使用,由“京砖”而谐音“金砖”;二,金砖质地密实坚硬,敲击有金属声;三,金贵,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沈泉男先生介绍说,金砖的烧制极为不易,100块砖入窑,往往只能烧制出十块二十块砖。

  2006年,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跟着沈主任的步伐,记者领略了金砖从挖泥到最后烧制成砖的制作过程:经历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一系列流程,共29道工序。这需要经过700多天的时间,故而产量有限。每块砖重达200多斤。沈主任自豪地说:馆内共有1430多块横跨了15个朝代的古金砖,比故宫多。

  苏绣夺目:墨气淋漓的山水竟是绣出来的?

  2006年,苏州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刺绣艺术馆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

  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惠芬的绣庄和艺术刺绣研究所紧邻中国刺绣艺术馆。馆内也陈列了她的多幅得意之作。无论是《四美图》还是《遗忘之海》,无不风韵独具、一见难忘。

  让记者特别感到惊讶的是曾参展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姚惠芬与中国美院汤南南合作的《遗忘之海》,只见墨气淋漓、气势磅礴。这幅山水竟是绣出来的?姚惠芬告诉记者:这是2017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34幅作品之一。看上去是水墨的,一笔下去的感觉中,其实是好几套灰线营造出来的效果,看似简单的水墨,有上百种颜色。与色彩鲜艳的刺绣相比,水墨的变化更加微妙更难把握,稍不注意,水墨的感觉就坏了,比彩色的还要难做。针法倒不是特别复杂,就是平绣跟乱针绣相结合,但颜色特别丰富,所谓“墨分五色”,深中有淡、淡中有浓,颜色的过渡是作品的关键,要不断更换颜色,来表达画家一笔下去的浓淡深浅。

  小小核雕:4厘米间刻出“闹元宵”

  记者驱车来到苏州舟山。这儿有一个核雕村,一村子的核雕艺人。舟山核雕艺术馆馆长龚骅告诉记者:村上有3千多核雕从业人员,500多家销售店铺,全村核雕年销售产值超过3个亿。他引领记者来到核雕大师周建明的工作室。周建明在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核舟记》中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活跃在中学教材里的这位“奇巧人”的核雕技艺,在周建明的核雕作品《闹元宵》中有活灵活现的表现。

  核雕《闹元宵》,长4厘米,宽2厘米,舟上共有11个人物,放鞭炮、吹唢呐、敲鼓的、表演的……各色人物,神态生动呼之欲出。更难得的是,他成功复原了古文《核舟记》所载其船窗可自由开闭的技艺,并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三分刻,七分工”,这是周建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也在一刀一刀中践行着它。每道工序,都是用一双肉手,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入木三分,刀刀见功夫,刀刀见心血。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