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副主席:“模仿”是阻碍工笔画发展的首要问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3-13]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近年来,当代中国工笔画呈现勃勃生机,在艺术赛场与艺术市场屡创佳绩,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中华美学“新”风尚。与此同时,工笔画同质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市场化的倾向也不容忽视。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日前举办“艺海问道”文化论坛聚焦当代工笔画创作与理论,邀请专家们就工笔画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学品格等话题展开讨论。
身为著名工笔人物画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坦言模仿是工笔画发展中的第一大问题。模仿问题反映出创作者构思的简单化、概念化,八股化、庸俗化的现象,这个问题不是工笔画界独有的,而是美术界普遍存在的,但工笔画界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工笔画家缺少巧妙的构思,他们往往将照片放大,以三五成群的人物组合,形成画面结构而点题平庸。“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作者自身修养所致,另一方面,评画机制也是重要原因,评画时题目都是藏在作品背面的,谁都不知道作品的题目是什么,这种导向就造成了对构思的忽略。”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陈孟昕表示,必须看到中国工笔画的国际认知度还比较低,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工笔画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博物馆和中国餐馆,当代工笔画的影响还不能替代传统工笔画和低端非主流工笔画在国际上的印记。
他指出,工笔画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在审美取向上,如“层层晕染”“薄中见厚”等对画面艺术效果的追求;又如在造像上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品鉴标准,工笔画之“工”是一种法度,即通过一种法度来平衡情感的表达,而不去做无意义的情感宣泄。“工笔画之‘工’并不是工整或绘制细致入微之意,而是一种创作态度与方法,是文化精神的深度凝聚。”
在陈孟昕看来,工笔画至今缺少国际认知度,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给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以足够的新鲜元素,反之,若仅仅强调对这一民族的形式语言一味地坚持和守护,只不过是关起门来的内部消耗。它必须要更深度地参与现实生活,更广度地接触世界上的其他艺术。
他建议,工笔画如今要开拓自己的界限,在保证个性的前提下,去完成一次现代性转型。比如工笔画的色彩表现需要重塑观念,拓展表现力,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对传统的“以淡为宗”“以素为绚”设色观念和表达方式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工笔画真正成为符合当代人文精神和时代审美趋向的艺术载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张见则更强调传统的力量,“越深入地了解传统,就会越发觉在当代我们可做的事情还很多,但不必卑微到‘换血整容’的地步。”他强调,在工笔这一古老而神奇的中国本土艺术形式当代化的过程中,一些特别好的,特别中国化的精神特质、传统理念和绘画技法是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当代的方法和精神要义保留下来的,因为这是工笔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画种或者其他艺术创作方式的一个最迷人和最富表现力的地方。如果这些东西过多地被损失,或者说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材料的话,会觉得有些遗憾。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