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藏家论道

书场经理转行做红色收藏16年 藏2000多件红色珍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10-09
永远不会过时

  入选理由:

  徐祖福,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他说,“我就像一粒不安分的种子,改革的风吹过来,我立刻就发芽了!”

  徐祖福早年在嘉兴锡剧团工作,《珍珠塔》、《打金枝》是他的拿手戏;1982年到1996年,他在嘉兴书场一蹶不振时担任经理,创新地提出“以副补文”的多种经营模式,开办了嘉兴第一家录像厅,先后推出招待所、干洗店、歌舞厅等新生事物,使连年亏损的嘉兴书场迎来了发展辉煌期,吸引了全国各地关注的目光,中央领导陈云等纷纷作出批示给予肯定,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8年,他因病转到南湖革命纪念馆沈钧儒分馆工作,负责组织学生参观。至今,他已收藏了2000多件红色珍品,其中800多件捐赠给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多次在嘉兴、苏州、无锡等地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徐祖福是一个先行者,他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一直为人所乐道。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报道

  退居二线后,他节衣缩食做“红色收藏”,

  为的就是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

  徐祖福:

  这些红色记忆

  永远不会过时

  观察

  避开了国庆长假的高峰期,我来到了嘉兴南湖边,见到了我想见的人。

  “来采访你会不会有点晚?”我问他。

  “不会啊,这里的都是红色经典,它永远不会过时。”他笑着说。

  这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红色收藏家徐祖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今年6月,徐祖福被嘉兴市档案局、市档案学会评为“档案文献史料收藏家”;7月,他收藏的300多件(套)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图片等在江苏无锡展出,给大中小学生及家长们上了一堂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临危受命,接手一个“烂摊子”

  我最喜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他在如数家珍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跟你讲话时眼神格外专注和清澈。

  出生于1941年的徐祖福今年73岁,可他却时常纯真得像个孩子,聊开了就亲切得有家人般的温暖。

  他早已是嘉兴的文化名人,1989年当选全国劳模,曾因振兴嘉兴书场被众人熟知,成为文化事业的改革先锋,获得过陈云批示。

  徐老爷子身材纤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弄潮儿”,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别人想不到的事他能想。

  1982年,徐祖福出任嘉兴书场第6任经理。在这之前,浙江共有100多家书场,嘉兴有5家,到他接手时全省仅剩3家,而嘉兴只有唯一一家了。

  “简直是个烂摊子。”徐祖福说,书场是听评弹的地方,来的大多是老年人,“一个碘钨灯、2个破话筒,连演员们睡的床都烂了好几个洞。”

  一天下来,整个书场收入30块钱,要养活4个职工和10个退休工人,怎么活?

  “只有评弹,书场死路一条。”徐祖福摇摇头,“当时是出了名的‘伸手派’,入不敷出,一年要领1万多块钱补助才能勉强支撑。文化系统开会,书场经理总是坐在角落里。就因为这样,前几任书场经理都跑了。”

  敢吃螃蟹,大胆让录像厅开进书场

  穷则思变。

  “我们以前叫书场为‘江南水乡的一朵奇花’,传统文化精粹不能没了。如果在我手里倒闭了,我愧对那么多的老听众。”抱着这样的想法,徐祖福开始动脑筋。

  有一趟去上海,他看到录像厅里挤满了人。他想,能不能把这个挪到书场里去?书场有300多个座位,每天只用来听2个小时的评弹,太浪费了。

  自己和职工拼凑了4000元,跟朋友借了1万元,银行贷款18000元,嘉兴第一家录像厅就这样开进了书场。

  早上8点到中午12点看录像,下午1点到3点听评弹,下午3点半到5点半放录像,晚上7点半到9点半听评弹,9点45分以后,录像放到天亮——书场的“作息表”排得很满。

  霍元甲、陈真……一场电影2小时,2毛钱一张门票,很多人都“疯”了,场场爆满不说,连走道上都站满了人,外面铁门都被人拧弯了。

  仅半年,录像厅就帮书场赚了2万多元——书场有钱了!

  徐老爷子说,这是他想出来的“以副补文”,副业带动主业,主业还是评弹。原本只能零星见到几个小演员的嘉兴书场,之后一下子来了好几个“大腕”,一待就是半个月。

  激流勇退,转行做“红色收藏”

  随后,嘉兴书场扩建至3层楼,陆续开出了招待所、玻璃门市部、干洗店、小卖部、卡拉OK厅、桌球房、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书场摇身一变成了个综合体。

  再后来,全省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徐祖福捧回了当年全省唯一一块“先进书场”奖牌,“以副补文”的嘉兴模式在全省推广,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但艰苦创业的改革先行者总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甚至是泪水。

  1998年,因为严重的胃溃疡,徐祖福退居二线,选择了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这一干就是8年。

  从这时候起,徐祖福把心思全扑在了红色收藏上,“其实,30年前我就开始喜欢收藏这些宝贝了,退下来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这些宝贝,他用情很深。“它们救了我的命!”他说,每收一件宝贝,心里都非常开心,比吃什么药都灵光。

  至今,徐祖福已经收藏了2000多件红色珍品,属于国家一级的有20多件。他把其中的800多件捐赠给了他所爱的南湖革命纪念馆。

  老骥伏枥,传递“红色”的文化使者

  在纪念馆工作,徐祖福的红色情结愈发浓重,他走遍大江南北,专门寻找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他把这视为“朝圣”。

  超越嘉禾大地,从辛亥革命与满清文物,到解放区抗战及解放战争文物,再到抗美援朝文物,他为每一件红色藏品或费尽唇舌,或高价收购,其中不少为见证中国革命历史事件的孤品。

  他把所有的红色藏品编了目录。为了收藏,他倾其所有,和老伴一直住在女儿女婿的房子里。他的这份执着、这份虔诚,感动了无数人。

  今年7月1日开始,无锡市开展“追昔抚今、圆梦中国”红色文物与经典影片展活动,徐老爷子的300多件(套)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图片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展出。

  那些发黄的《晋察冀日报》,罕见的中华苏维埃古田前委会政治委员会“印”,小瓷瓶装的红军长征时期行军散、刀枪药……连接起了中华历史和血脉。

  他把展出留言墙上的上千条彩色小纸条一一揭下来,小心地贴在本子上。这本笔迹各异、五颜六色的留言本上的言辞,让旁人读起来都不禁热血沸腾。

  这个看似瘦弱的老人,让我看到了他温纯的个性,也让我读懂了他的赤诚与坚毅,他是在这片文化热土上汲取民族情怀,永远不会过时的人。

  对话

  今日早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收藏这些红色珍品十几年了,也花了不少钱,您的家人们怎么看?

  徐祖福(以下简称“徐”):他们从来不会说什么,只是偶尔会觉得日子过得紧一点,但这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理解我。每次看到我这么高兴,他们也就高兴。

  记:从总经理转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您有没有遗憾?

  徐:嘉兴书场后来搬进了“文华园”,是我和嘉兴中华化工的老总朱贵法一起办起来的。我们在北京参加全国劳模颁奖大会的时候认识,一拍即合。当时那里建起了20多层的高楼,我任总经理,一共有10多种行业,两三百个工作人员,每年创收1千多万元。

  那时候的我浑身都有干劲,但也因此积劳成疾,得了非常严重的胃溃疡。后来到纪念馆工作,有更多的时间收藏越来越多的红色珍品,心情开朗,人也好起来了。回想当初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仍然让我自豪。

  记:您将来最想要干什么?

  徐:我是一名老党员,我要把红色收藏继续下去。我想办民间红色藏品博物馆,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展现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