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昙石山遗址为先秦闽族发源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20
  新华网福州电(记者景延)由于福建历史自秦汉之际方见记载,因此福建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最缺历史的省份。福建人的文明史到底从何时开始,有哪些特征,历来争论不休。福建省昙石山一座5000年前原始部落遗址,日前被认定为先秦闽族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我国东南沿海鲜明的古文化特征。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
  2001年6月25日,福建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昙石山遗址坐落在福州市西23公里的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1954年,闽候县政府在修筑公路时首次发现该遗址。考古工作者立即对其进行了挖掘,迄今已先后发掘8次。目前昙石山已揭露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共出土了60多座墓葬、5座陶窑旧址、2道部落防护壕沟。
  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介绍,1995年到1996年之前,昙石山遗址先后被发掘7次,出土过许多文物,但由于文物零散,一直不为人们重视,直到1996年,第8次发掘,一次就发掘出30多个墓葬和2个壕沟,才引起福建考古界的关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研究。
  考古专家们依据墓葬的叠压关系,经过科学论证,研判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个时期,距今分别为5000、4000、3000年左右。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尸骨化石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经上海博物馆热释光测定,距今4340年左右。遗址内多以贝丘堆积形态出现,有的地方厚达1米,贝丘堆积物中除有少量淡水蚬、蚌外,以经常性食物海蛎为主,并有为数极多的鱼骨及海龟、海鳖遗骸。这些遗物证实了5000年前昙石山曾是闽江口与海洋交汇地,也是先秦闽族文明的发源地。而如今的闽江口已向东南后退了80余公里。
  有关专家认为,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初步证实了以闽候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以闽江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是福建古文化摇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已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中,有几项重要发现,在全国亦属罕见:
  1999年11月,我国鉴定古人类骨骼的权威、中国社科院潘其见教授与日本考古专家在昙石山挖出的一女尸头骨上发现了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日本颧骨”(左侧颧骨中下部有一贯通颧骨的骨缝,此缝将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之颧骨被称之“日本颧骨”),说明日本不仅在文化上与中国有着渊源关系,而且从人种方面也与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在一奴隶主墓的殉葬坑中,发现一具殉葬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表明殉葬奴隶死前正在挣扎。由此证明了奴隶社会奴隶殉葬被活埋的残酷事实。
  在125号墓葬中,发现一只3000年前的塔式陶灯,此陶灯造型十分奇特,它通高28.6厘米,上装部为园锥形柄,下装部为壶形,这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陶灯,可称得上“中华第一灯”。
  在一个墓葬中一次出土了18件陶釜(陶釜是一种餐具,一般陪葬餐具不超过4件),这在国内尚属罕见,反映了当时沿海饮食文化的特点--海产品种类繁多,闽人饮食讲究,不同海食品不混装。福州人有喝汤的习惯久已有之,在这里也找到证据。
  在一件3000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彩釉,改写了中国釉陶的历史。
  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提线陶簋--一种上部打孔、可供穿绳提起的陶器。这在我国其他地方极少见到,也体现了闽族先人的聪明与智慧。
  据昙石山考古研究专家欧谭生介绍,目前已挖掘的部分,只占昙石山遗址的三分之一,大量有价值的、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正待继续进行。他认为,随着昙石山遗址的进一步考古发掘,闽族人的古文明--先秦闽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将被揭开,它将与我国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一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史册。(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