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套人民币“蒙古包图”
近日,河南汝州一位收藏爱好者向世人展示了两张稀少的第三套人民币1角纸币,因其主色和背面着色与常用的1角纸币不同,而被称为“枣红1角”和“背绿1角”,因发行时间短,存世量稀少,成为第三套人民币的“钞王”。一时间,人民币收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从最初面额超大、制作简单的第一套人民币,到防伪越来越精细的第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科技的发展,更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一套人民币
“牧马图”与“蒙古包图”最稀缺
海南省钱币学会原秘书长、收藏家协会顾问张书裔,是热衷于货币尤其是人民币收藏的爱好者之一。1950年,15岁的张书裔来到(海南区)人民银行工作,他对第一套人民币在海南的发行情况知之甚详。
“当时是以1100元人民币兑换一块大洋,流通面额最小的为50元面额人民币,50元以下的都没有在海南流通使用。”张书裔告诉记者,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1955年5月10日全面停止流通。它产生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以各解放区印钞厂为基础,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几乎每个解放区都根据自己特点印制过人民币,所以这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62种版别,其中最大面额为5万元,最小面额为1元。1950年,伴着解放海南的号角,第一套人民币也随着解放大军南下。
第一套人民币虽印刷质量参差不齐,亦无水印,防伪效果较差,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人民币收藏中老大的地位。
“根据收藏界统计,目前第一套人民币全套在全国不超过6套。”张书裔说,第一套人民币中,以牧马图为正面图案的1万元面额票和蒙古包图为正面图案的5千元面额票最为稀缺。“牧马图”和“蒙古包”由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发行,由于历史原因,别的地方都没有流通到,因此非常稀少,所有的旧版人民币中,属这两种收藏价值最高。
1955年3月1日,国家开始回收第一套人民币,全国设立了73000个回收点,限期回收兑换新币,并规定旧币过期作废,所以第一套人民币回收率达到98.1%,虽然有近2%留在民间,但能留到今天的少之又少。
从那时起,张书裔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人民币,坚持数十年至今。
海南独有的货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证共产党部队正常供给,海南的解放区曾发行过共产党自己的货币,两个时期的货币都只在解放区流通,解放后,都按比例从百姓手中兑换回收。
抗战时期,琼崖人民武装部队供给需要大量物品与交易用的货币,为了适应这个需求,1941年,当时的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开始发行面额1元的货币,只在解放区流通,上面有冯白驹将军的亲笔签名。1949年,为支持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供给,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发行了20万元新币,面额为5分、1角、5角,上面由政府盖章。1950年海南解放后,这两个时期的货币都由人民银行回收,1元等值为1块大洋,以1:10000元人民币(第一套)兑换回收。
“虽然对解放区的老百姓来说,当时用这两种钱都极其危险,一旦被日本侵略者或者国民党政府发现你用这种钱,就会被定为共产党遭到杀害,但是解放区的老百姓都很支持和信任咱们的政府,愿意使用这两个时期独特的‘人民币’。”曾是军人的张书裔想起当年老百姓对人民政府的支持,言语中充满了感动。这两个时期发行的这两个币种,最终写入了张老参与编辑的《海南历史货币》中。
只是,由于这两种货币发行量很小,加上回收较完全,现在民间存量非常稀少,也非常难以收集。
中苏共制第二套人民币
1955年,正值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其票面图景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采用汉、蒙、维、藏4种民族文字,中国人民银行名称为魏碑“张黑女”碑体(这成为以后中国人民银行通用标准字体),5元票和10元票分别以民族大团结和工农联盟为图景,其余则以革命圣地、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能源设施为图景,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貌和中国革命历程。
第二套人民币从1950年开始设计,至1953后完成并试制,其与第一套人民币兑换率为1:10000。
张书裔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1955年流通的第二套人民币中10元、5元、3元、1元均由当时的苏联代印,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由我国自己印制。1961年和1962年,我国分别印制了1元和5元新版本,苏联代印的“五三版”3元、5元和10元票于1964年4月14日回收,同年5月15日停止流通。
张书裔说,第二套人民币中10元面值票因发行量少而最难收集,也具有较高收藏价值。而3元面额票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发行过的3元面额人民币,是根据苏联货币———卢布的特点印制,因在中国并不适用,此后也不再印制。
第三套人民币亦有珍品
1962年开始发行、流通时间达长38年的第三套人民币,陪伴了1960年代至1990年代四代人的成长,其中的硬币目前还在流通使用。
这套由我国自行设计、使用自己研制生产的印钞专用设备和固定水印钞票纸印制的人民币,较第二套票面尺幅小,面额结构更加合理,纸、硬币品种丰富,票面图景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也标志着我国印钞造币工业进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新时期。
第三套人民币中,有多个年份版本的1分硬币发行。
“1961年版的1分硬币,当时发行方向就是国外收藏市场,所以这年制造的1分硬币国内从没有流通过。”听张书裔道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发行量很大的1分硬币也会那么值钱。
谈到河南汝州藏友的两张1角人民币,还有一段故事。第三套人民币中的“枣红一角”,发行时间是1960年,票面主体为枣红色。发行之初,细心的人们发现“枣红1角”券面图案中的人物自左向右前进,这在当时“路线”之争甚嚣尘上的年代,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因此“枣红1角”没怎么流通就遭到严苛的回收销毁,存世量骤减。
而这个钱币上的“路线错误”却使“枣红1角”在今天成为收藏界的宠儿,集万千目光于一身,已成为各路藏家奋力寻求的珍品。
为挽回“枣红1角”的错误而随后发行的是“背绿1角”。但因这枚1角钞票由于当年发行的2角纸钞背面颜色都为绿色,在交易过程极易造成混淆,故仅使用了14个月便也遭回收,由此成为历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纸币。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