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政协委员建议抢救百年高要花席工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3-07]
肇庆3月7日电 (黄耀辉 李文华)广东高要花席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享誉广东乃至港澳台等地。7日召开的肇庆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该市政协委员刘超建议抢救当地花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补贴的方式鼓励村民扩大蒲草种植面积,降低花席编织的成本,将花席开发成肇庆的旅游产品。
高要金渡花席原材料是蒲草(也称“芏”),明代中叶从福建传入,先种于高要的金渡、白土等地,在清代已闻名,民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
金渡花席的前身是带着原来芏色的青席。19世纪末,金渡人钟准青的祖父在一艘外洋轮船上打工,从海外买了一些“洋红”、“洋绿”、“洋蓝”颗粒颜料回来,用颜料把芏调染成红、绿、蓝、橙等色,织席时色草与白草相间,织成各种图案鲜艳的席,称为花席,堪称“珍品”。
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手工艺品,其以草细长、肉厚、柔韧驰名,几百年来远销国内外。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就曾以金渡花席为礼品,馈赠外国友人。
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外地凉席的冲击,肇庆花席原料蒲草种植面积的大量缩减,加上花席只能人工编织,成本大、售价高于外地凉席,失去市场竞争优势。高要花席厂从鼎盛时期的几十家逐年减少到目前的几家。由于编织花席的收入较低,只有少数50岁以上的老人会这一工艺,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导致该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刘委员建议,政府投入资金,在花席的原产地高要金渡开办花席编织培训班,将花席编织工艺作为一门课程推进当地学校课堂,以解决花席编织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据了解,2009年肇庆花席编织工艺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计划定期举办花席技艺竞赛活动,并建立青少年学生花席编织技艺劳动基地,举办花席花式设计、编织、漂染、染色工艺培训班,推荐和申报各级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并计划每年发给传承人津贴。
政府部门的答复中称,花席编织工艺通过政府扶持,与旅游相结合,提高产品档次和价格,将得以生存和发展。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