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11-28
4—7月,为深入探索先周文化与客省庄文化的关系诸问题,西北大学考古系对陕西淳化县润镇乡枣树沟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获得了一批特征鲜明的重要资料。
枣树沟脑遗址以枣树沟脑自然村为中心,遗址北侧有一条人工壕沟,把台塬分割成南、北部分,壕沟以北鲜见早期文化堆积。枣树沟脑遗址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由于遗址西侧靠近地表水源通神沟河,各时期的文化遗存皆集中分布于遗址西半部。此次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由于历代的破坏,在发掘范围内没有发现较为完整的地层堆积,地层关系主要是遗迹间的打破关系。结合出土物特征,可知枣树沟脑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中期、龙山时代、先周时期、西周时期、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又以先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范围最广,内涵丰富且特征比较鲜明。
先周时期的遗迹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和灰沟等。房址计12座,包括深穴式、窑洞式等建筑形式,功能有居住和储藏之分;有些房屋内壁经烘烤而成红烧土,但烧结程度较低;另外在个别灰坑中发现有夯土墙残块,暗示可能还有地面式建筑存在。墓葬4座,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坑,葬式可分一次葬和二次乱葬,每座墓葬仅随葬一件小型陶鬲或无随葬品。灰坑160余座,分直筒状、袋状及不规则状等,其中包括2座直径超过10—15米的大型灰坑,坑底有青灰色淤土或红色黏土层,应是池塘类遗迹;许多灰坑内都发现有红土堆积,尤其个别坑内堆积全为红土,似乎就是储存红土之所;另外,在通向通神沟河的坡地(苜蓿坡)上还发现了一处专门掘取红土的遗迹,其红土堆积明显超过了附近红土层的厚度约2米,红土断面上随处可见掘土工具(耒)的使用痕迹。这种红土储存坑和红土取土场的发现,当可说明红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可能用于制陶和蓄水坑的防渗处理。
出土遗物主要为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中有磨制的石锤斧等工具类型,骨器中以骨镞最为常见,而最富特征的则是陶器组合及其形态特征。尤其是以先周时期房址F14陶器储藏室出土陶器为代表,可复原陶器58件,特征相当鲜明。陶器组合中以罐、鬲、甗和三足瓮比较常见,深腹盆和豆相对较少。由于F14因失火而塌陷废弃,陶色有所改变,已丧失了观察分析的意义。
小口罐:形体大小不一,多为泥质陶。个别器物上腹部拍饰一周放射状纹样,极似太阳纹;最具特点的是在上腹部多以泥条贴饰3或4曲的横向蛇形纹。
盆:形体大小不一,泥质陶。沿以下施绳纹,上腹部也有贴饰横向蛇形纹的现象,或拍饰一周放射状“太阳”纹。
在其他一些遗迹单位中,还出有簋、尊、圈足盘、宽肩瓮、双耳罐以及个别连裆鬲等器类。另从口部特征来看,鬲的形态变化相当繁杂。
总的来看,枣树沟脑遗址与古豳地区其他遗址发现的先周时期文化遗存联系较为密切,但也具有一些比较鲜明的文化特征。一则三足瓮较之其他遗址更为常见,且出现时间可能较早;二则罐、鬲、甗、盆和三足瓮上普遍饰有横向蛇形纹,在先周时期遗存中甚为罕见。其中三足瓮明显属于北方因素,这表明在古豳地区东部边缘的淳化县一带,自古就与陕北及河套地区存在较为密切的文化交流现象。再者,池塘以及红土取土场等遗迹现象的发现,或可初步说明至迟在先周时期关中地区居民就掌握了人工蓄水的基本技术条件,从而使居住地点逐渐由龙山时期常见的沟壑坡地转移到台塬高地。(钱耀鹏 魏 女 李 成)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