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发现宋代民居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11-14]
正在修建的福龙路,在施工中意外发现了宋代珍贵民居建筑遗址,让沉寂于地下几百年的文物逐渐显露出来。昨天,在遗址做鉴定工作的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专家对记者称,这是深圳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尤其是宋代民居建筑遗址在深圳首次发现,填补了空白,它的发现对研究深圳发展史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挖排水沟挖出宋代遗址
该古建筑遗址位于宝安区民治街道办上塘简上村西面的桔坑山东坡,位于福龙路7标段范围内。今年8月底,福龙路7标段工地的工人在挖排水沟的时候,挖掘出不少瓦片,偶然发现了这处遗址,建设单位市建筑工务署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配合考古发掘,并组织考古专家对考古现场及挖掘出土的文物进行了鉴定,保护好这一遗迹。
记者昨天中午在现场见到,路基已经推出来了,露出了一条黄色大道。在路基的中央,有两个方形的土坑,六七个民工正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挖掘。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技术人员赵刚毅称,根据现场考察和文物鉴定,这是两间古民居建筑遗址,有夯土墙和排水沟,一间面积约80平方米,另一间约50平方米,考古专家已初步确定为南宋至明朝期间的建筑。建筑朝向为坐西向东,夯土墙结构,屋檐四周是小水沟。经过近期发掘,已经从这里挖出70多件文物,主要是瓦当、滴水及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而数量如此之多的精美瓦当、滴水,在深圳为首次出土。
附近或有大规模建筑遗址
“这里出土的瓦当是深圳目前发现最精美的瓦当,制作之考究、造型之精美实属罕见。”在现场,赵刚毅向记者展示了部分出土文物,并拿出一片左边残缺的圆形瓦,上面刻着“福、寿、康”三个字。他表示,“完整的圆形瓦当应该有‘福、寿、康、宁’四字,我们找到了有‘宁’字的残缺瓦当,但和这块拼不上。”记者见到,除了圆形瓦当,还有三角形瓦当,一些瓦当上面还有貌似菊花、莲花样的花纹,制作颇为考究。据介绍,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这些瓦当的出土,对于研究宋代房屋建筑有很高的价值。
除了瓦当外,赵刚毅还拿出滴水及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这里还挖掘出4枚铜币,可以看到‘皇宋通宝’的字样。”他称,该处古建筑遗址的发现,使深圳的建筑构建往前推进了一个时期,对研究深圳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还发现水沟往北走,考古人员将继续向北挖掘,希望在附近能发现规模更大的建筑遗址。
附近两百米处曾发掘古墓
据了解,在距离该民居建筑遗址约两百米的简上村后坑山上,考古人员在今年5、6月还发现了墓葬群,经发掘取走文物后,目前已经做了回填。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馆员彭全民向记者介绍说,根据已经发掘证实的墓葬材料,以及发掘出土的器皿形状推测,可初步认定这里发掘的古墓葬最早是北宋时期的。他称,此次北宋墓葬的发掘,同样意义重大,在龙华一带尚属首例,深圳市唐宋以前历史记载很少,这一发掘能够将这段历史延续下去,弥补这一断层。除了墓葬群的发现,后坑山上还有一些土窑、土灶的遗迹。
深圳特区报 (郑向鹏、周清)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