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物"合法"流失境外非危言耸听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5-25]
民俗文物是一个民族民俗特征的再现,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活化石”。保护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对民族文化的记忆。记者最近从文化、海关等部门了解到,由于我国对民俗文物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出境也没有专门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造成我国大量民俗文物“合法出境”流失境外,尤其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物为国外人士或机构大量收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危害。
民俗文物:国外收藏超过国内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付宁介绍,他最近几年在出国参加相关活动时特别注意到,在不少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机构出现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民俗文物,比如日本茨城县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我国内蒙古地区的“牛鼻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吃惊:有大牲口的、小牲口的,有铁制、木制、竹制等不同质地的,而此类民俗文物在内蒙古博物馆仅有一二件。法国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件我国苗族服饰,其中仅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0多套,超过贵州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收藏总量。
近年来频繁出国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忧虑:“有些民俗文物在国内已十分罕见,但在国外却被大量收藏,因此,国内学者要研究一些中国民俗要到国外去看实物资料,已绝非危言耸听了。”
外流原因:资金少、贩子多、界定难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导致我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受资金限制,国有收藏单位没有足够的财力征集和保护民俗文物,使大量民俗文物流失于民间,为民俗文物出境提供了条件。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贺其叶勒图则对另一种现象表示担忧:由于受电视台鉴宝类节目的影响,现在当国有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征集民俗文物时,老乡们的要价都很高,有的甚至是漫天要价,国有收藏单位因资金不足,只能望而却步。
其次,一些文物贩子到处搜罗民俗文物,然后通过文物市场或上门兜售给海内外人士,甚至大批走私到境外牟利,其触角可谓无孔不入,导致国家文物工作部门征集民俗文物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此外,有的民俗文物虽然年代很久远,但至今还在使用,还有一些民俗文物本身又具有民间工艺品、民族用品的性质。民俗文物的以上特殊性,导致民俗文物是工艺品、生活用品、生产用具还是文物难以界定。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对民俗文物的界定及其出境作出规定,因而,大量民俗文物可顺利出境。
要善待家中被“淘汰”的“老家什”
至于如何应对我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的问题,中国文物研究所资料中心主任侯石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项目实施小组副组长吴峰云以及呼和浩特海关监管处综合科科长白乙拉等人士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工作,政府要适当安排专项抢救经费,尤其是对一些文物价值较大、独具民族特色、濒临失传的民俗文物要加大抢救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的界定、保护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民俗文物的保存、流通、征集等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尤其要严格控制珍贵民俗文物的出境。
文物专家侯石柱、塔拉等认为,保护民俗文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在防止民俗文物流失方面,人人都能有所为,比如,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善待家中被“淘汰”的“老家什”,若家中不具备保管条件,可将其赠、卖给文物收藏单位;作为民俗文物收藏爱好者,要提高对民俗文物的认识,增强爱国心、民族情,不要把珍贵的民俗文物仅仅当作换取“外币”的砝码。专家们呼吁: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的情况得到遏制,“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的遗憾不再发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