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长清大街发掘战国、唐、宋元时期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5-12]
大街遗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大街和四街村西100米,东北距长清区政府驻地约27、西去黄河约4公里,东距齐长城源头约400米。去年1—3月,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平干渠段建设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清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实际揭露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现战国、唐、宋元时期的灰坑、沟、陶窑、井等遗迹190多个,获取陶、瓷器等遗物数百件。
战国遗迹有灰坑20余座、陶窑1座,多分布于发掘区的西部。灰坑形制以圆形、直壁、平底者居多,口径一般1.2—1.6、深0.8—1.5米,少量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其中不规则形坑较大,面积约10多平方米,深约1.5—1.8米,其内堆积有多层,包含物较丰富,出土大量陶片,有的还含较多红烧土块、草木灰、木炭等。灰坑中所出陶器有豆、盆、罐、盂等。陶窑为横穴式,被晚期遗迹破坏,仅存窑室、火塘的底部。窑室呈圆角方形,窑壁残存不足10厘米,底部有烧结的光滑红烧土平面,无遗物;火塘位于窑室的西下方,瓢形,近直壁、平底,壁面烧成青黑色,其内堆满残陶器,主要器形为圈足器和直口折腹盆形器,还有豆等。
唐代的遗迹均为灰坑,仅有几座,形制多为圆形、直壁。所出遗物较少,仅发现少量的瓷器残片,器形有青、白瓷的假圈足碗等。
宋元时期的遗迹最多,有灰坑100多座、沟几条、陶窑2座、井1眼。灰坑平面多呈圆形,其次为长方形,少量为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沟一般宽0.2—0.4、深约0.5、长约数米。陶窑2座,分别位于发掘区的西部和西北部,均为竖穴式馒头窑,保存较好,形制结构相近,皆由操作间、窑门、火塘、窑室、烟道、烟囱几部分组成。操作间为椭圆形,底部向窑室倾斜;在操作间和窑室间掏挖出券顶小门;火塘位于窑室的前下方,约占窑室面积的1/3;窑室为圆袋形,口径约3.5米,底部用青砖砌成窑床;烟道和烟囱位于窑室的后方,Y1用青砖砌成长方形烟囱,在隔墙下留出7个长方形烟道,Y2是在窑壁外掏挖3个长方形竖穴小孔,底部用青砖砌出长方形烟道与窑室相通。井位于Y1的东北部,圆形,口部用石块垒砌,由于水位较浅,未清理到底。该时期的遗物有瓷器和陶器,主要器形有黑、白、青或青花瓷的碗、碟及灰、红陶罐、缸、青砖、瓦等。
陶窑及周围相关遗迹的揭露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战国遗迹主要集中于发掘区西部的陶窑附近,灰坑内的堆积包含有大量的红烧土块、木炭灰、残陶器及制陶工具等,有的坑较大且不规则,推测这些坑与陶窑有关,或许是烧陶器时的取土、垃圾坑。另外,陶窑火塘内残存的烧陶器具及灰坑内同类器物的存在,为寻求这些遗迹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更直接的物证。同样,在宋元时期的2座陶窑周围,也发现了许多大型坑、长条形的浅坑或沟及水井等遗迹。由窑室内遗物推测,Y1用于烧瓦,Y2烧青砖,它们与同期的周围遗迹可能反映了从取土到烧造的生产场景。由此推测,该发掘区当为战国日用陶器及宋元时期建筑材料的烧造区。它们均布局于聚落的边缘,规模似不大,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手工业的组织形式,对推断发掘区的功能及其该遗址的整体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对探讨当时制陶手工业的发展亦具有较大价值。
(高明奎 孙 波 马前伟 李 勇 付 欣)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