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赤峰砚台山发掘夏家店下层文化和辽金时期聚落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1-06









在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中,中山大学考古队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去年7月29日进入工程区内的砚台山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和辽金时期的遗迹遗物。

砚台山遗址位于赤峰市松山区福山庄村阴河南岸的一处半岛状台地上。该台地向北突入河谷,在当地被称作“砚台山”,它扼守着沿阴河的古代交通道路,在地理位置上显得较为重要。阴河为老哈河的二级支流,其流域是我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也是辽王朝的创建者契丹人活动的腹地。

此次砚台山遗址的发掘,选择了台地北端(A区)以及中段东部(B1区)2个区域。在B1区,根据发掘结果(层位关系及遗迹遗物)可推断,此处有一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城堡式聚落。该聚落发掘出来的部分包括4道石墙,3条壕沟,1条石砌排水渠,1片护坡碎石石面,2座房址,1座墓葬,数座袋形灰坑(另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灰坑),以及其他暂未断定性质和用途的建筑设施。

石墙中最长的一道长约50、残高约1米,中间有一些形同马面的半圆形凸出。最大的一条壕沟(G1)就在这道石墙的外侧,宽约8、深约0.5米。排水渠主要由花岗岩石板砌成,其末端穿过该道石墙,与壕沟相连,是城堡聚落的主要排水设施。石墙和壕沟的出现及其特点反映了城堡聚落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以及4000年前这一地区社会的剧烈冲突程度。2座房址均仅保留了近地面的部分,但可推测其形制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其中一座在中间位置还有2个这一时期典型的贴陶片中心柱洞。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其上铺盖花岗岩石板,然后用玄武岩等石块堆积出一座封堆。墓穴内有一具人骨架,保存完整,为侧身直肢葬式,填土中出土了几件穿孔的骨珠,此外未见任何随葬品。聚落内的出土物,以亚腰型石锄,有肩石铲,石斧,石饼等为主,数量较多,但其中有一些属于半成品或废品。此外,还有大量陶片和数件装饰品。

该队还发现了一处辽金时期的聚落。聚落的主体在A区及其附近,发掘出来的部分包括数道石结构墙垣基址,8座房址(其中有4座在B1区),一些灰坑等。在A发掘区西南部10余米的地方,尚有一座未发掘的十分规整的长方形石城基址,其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2个发掘区的房址(每区4座)均呈弧线形排列,这些房址应当都是以石城址为中心的辽金时期聚落的组成部分。

房址的保存状况都较完好,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各房址内最引人注意的是石板炕基,其面积多占房址的2/3左右。炕基分为“L”形(通常称作“曲尺形”)和“U”形2种,由3排小型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除仅有的一座“U”形炕基(B1F4内)为两端有灶外,其他的均为一端有灶。每座炕基在与灶相对的拐角处都有一个烟囱,在每排石板下面各有一条烟道将灶与烟囱相连。各房址内还出土了许多铁器,陶瓷器,装饰品以及近200枚包括“开元通宝”、“宽永通宝”在内的各式铜钱。铜钱既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也有中原王朝政权铸造的,反映了辽金时期民族经济交流的密切状况。

此次对砚台山遗址的发掘有着较大的学术意义。发掘出的数量众多的遗迹遗物,为学术界对西辽河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及辽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刘文锁)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