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明代著名三尚书之一的惠州人叶梦熊墓在惠州西湖边被重新寻出,惠州市有关部门在制定西湖规划中,已有了修复叶梦熊墓的具体规划。
明代著名三尚书之一
叶梦熊,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卒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代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旧城)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当过福清县令、山西道监察御史、山东布政使、陕西巡抚等,最后,因战功升为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曾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晋升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三尚书之一。叶梦熊初以文官入道,当县令时,即以廉能著称;后半生则以武将的辉煌功绩载入《明史》,被视为民族英雄。叶梦熊称病五次请辞获归后,在惠州建回龙寺,其妻廖氏出资助建三台塔(文星塔)。赐葬于西湖之菱湖畔的游龙山(也称犹龙山,因其曾为太子太保又名太保山,在今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叶梦熊墓是惠州最有影响的古迹之一。
古墓尚未被发现?
为什么这么有名的古墓现在又引起社会关注?原来这个大墓在“文革”中曾被毁去,虽然墓山尚在,但普通人一般无法找到了,墓地上杂草丛生,墓形都看不到了。据上世纪40年代张友仁编著的《惠州西湖志》就记载:“宫保尚书叶梦熊夫妇墓在西湖犹龙山……今存。墓道丰碑屹立,翁仲羊马巍然。”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惠州西湖新志》载:“新中国成立后,该墓基本保持完好,‘文革’中遭到破坏,墓碑及四对石像大部分遗失或残缺不存。”记者从1987年出版的《惠州文物志》中了解到,1982年全市文物普查时,惠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经找到了这个墓地,并立石碑保护。然而近年来,由于缺乏宣传,再加上附近单位对文物保护不够,以至于外人多不知古墓就在眼前。叶梦熊墓“默默无闻”,叶氏后人也误以为古墓尚未被发现。
墓地上杂草比人高
据叶氏后人叶伟生说,他这几年多次到太保山进行实地察看,并向叶梦熊的直系后裔叶霖刚及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老职工进行了解,由于山上一片荒草,原墓地地貌变化很大,加上这座山上曾有叶氏家冢50多座,要找到确切的位置实在不易。最近才在叶梦熊的玄孙叶莲贵的金埕附近发现一座更大的墓地。根据叶霖刚的辨认以及惠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察看,认定这就是叶梦熊的古墓。
记者昨天来到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后山,就在距山下数十米的一个大平台上看到了被挖开一角的古墓。只见地面下深约两米的地方,墓堂和墓穴的一角以及花纹等都清晰可辨。从现状看,当年墓地的面积至少有2000多平方米,但仅存小小一个土堆,而且杂草比人还高,一眼望去实难发现。叶伟生手写竖立了一块简易的墓碑,后面随便插块木板写着“重点文物保护”几字。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篮球场和菱湖边的一块草地上有几条石柱,据说这正是当年古墓旁边的旗杆,被抛弃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原古墓照片可能搞错
记者来到惠州市博物馆,看到这里展出的叶梦熊墓照片,居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墓。博物馆人员说当年展出时也有人怀疑这照片可能搞错了,因为记载说叶梦熊“墓前砌有神道,神道耸立着高大的牌坊;两侧伫立着四对石像:马、牛、羊、翁仲等石雕。气势非凡”等,叶梦熊的墓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
惠州市博物馆专家日前已经前往太保山实地勘察,初步认定这就是叶梦熊的古墓。目前正制定的西湖规划中,已有利用修复叶梦熊古墓加快惠州人文景观旅游的具体规划。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文/图记者秦仲阳、通讯员钟雪平)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