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搞鉴定人品要正(图)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1-14






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里,李知宴早已是观众们熟悉的专家。个头不高,精神矍铄,斑白的头发映衬一张慈善的面孔,双目炯炯。他对每件藏品的分析都让听者津津有味。大多数人拿来鉴定的藏品鉴定结果往往是仿品、赝品,但在李知宴面前,他们都心服口服。

有一次,来自广东清远的梁老伯捧来了一件祖传的瓷器(垒),多年来老人家为它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图册,认为这件拜祭祖宗的礼器应是始于雍正年间的宝物,为此还写了文章,做各个方面的考证,这次是专程来找专家们求证。

“梁老来鉴定之前认为这件东西是真的,他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看了以后跟他的看法有出入。”李知宴提出自己的看法:瓷器彩绘颜色太粗;瓷器的花纹比较凌乱,不够细致;其底款“雍正年间”的书法不到位,和有关资料不相符。这几点,经过一番解说,梁老伯自己也认同了,他离开的时候对这一鉴定结果非常满意。

发财机会多次擦肩而过 搞鉴宝人品一定要正

现在全国各地的收藏都在急剧升温,搞文物鉴定的说不准哪天就成了暴发户。但这种发财的机会往往与李知宴擦肩而过。

去年在北京,有人送来一个哥窑的瓷器请李知宴鉴定,这个瓷器仿得非常逼真,李知宴分析出其中破绽,判断为假的。可来者说,这件瓷器买来非常昂贵,只要他写一个简单的证明,证实这件东西是真的,就会付给他一笔丰厚酬金。李老先生断然拒绝说:“人不能那么做。钱是有限的,人品是无限的。”

李知宴强调,搞鉴定的人首先要人品好,其次是真有本事。作为一个文物鉴定者,人品正了,对一件东西的评价才会有一个公正的态度,不会去搞虚假的东西;如果人品不正,很难保证鉴定的质量了。他认为,鉴定者不要轻易否定,但也不能因为情面,把假的说成真的,鉴定专家要说真话。

在李知宴眼里,文物鉴定和做人一样的认真、严肃,无论别人是拿一件国宝来,或者拿着假东西来,他都会客气、尊重对待。

发掘窑址走遍中国 科班出身从未动摇

1956年,19岁的李知宴从四川一个边远的山区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入学后,一位老师对他说:“有一个专业,到现在也没有人研究,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学生,你是不是可以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呢?”老师说,这是陶瓷专业。李知宴答应了,从此学起了陶瓷。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故宫工作,主要研究宫廷收藏的陶瓷,另外就是东奔西跑,到外面搞窑址调查,做考古工作。1979年以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考古部,又把他调到了历史博物馆。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窑址做发掘工作。他还出国讲学,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中国香港等等。他主要是搞研究工作和从事写作,他在世界各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自己创作或与人合作的著作有24部。现在跟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出专题研究,同时从事耶鲁大学艺术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他最大的兴趣还是写文章。李先生深情地说:“我所研究的这个广阔领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乐趣,对于这项专业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李知宴,1937年出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主要是整理研究皇宫珍藏的官窑瓷器,作古代窑址的田野考古,曾率队发掘龙泉窑;1979年进入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系统开展对中国古代窑址的考察和发掘,并再次发掘龙泉窑。

(钟珮璐 廖祖雄 罗勇)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